第八章 单向街
第九章 莫斯科之行
第十章 超现实主义
第十一章 破坏型性格
第十二章 小驼背
第十三章 巴黎的梦幻
第十四章 历史天使
附录一:《启迪》(本雅明文选英译本)导言 [美]汉娜·阿伦特
附录二:《单向街及其他作品》英译本序言 [美]苏珊·桑塔格
附录三:论瓦尔特·本雅明 [爱尔兰]理查德·卡尼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章 柏林西区
瓦尔特·本雅明的全名是瓦尔特·本迪克斯·舍恩弗利斯·本雅明(Walter Bendix Schonflies Benjamin)。^墈!书~屋¨暁¢说¢蛧+ ?更¨芯,最,筷^他在1892年7月15日出生于柏林一个被同化的犹太商人家庭。在德国,本雅明是犹太人专有的姓氏。
从18世纪后期始,一些先进的犹太人开始走出封闭的犹太人居住区——“格托”,呼吸到欧洲文化的新鲜空气。/萝·拉+暁/说! _首.发^19世纪,许多德国犹太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入德国社会。早在1812年,普鲁士首相哈登贝格颁布《关于犹太人公民地位的法令》,宣布:“凡在我国居住,并持有入籍证、护照和特许证的犹太人及其家庭,应视为本国人和普鲁士国家的公民。”他们可以获得与基督徒相同的公民权,但也必须承担相应的义务。(1)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中的社会同化与文化同化也迅速进展。19世纪上半期德国中上层犹太人中间的哈斯卡拉(启蒙运动)导致许多人脱离犹太教,皈依基督教。他们把改变宗教信仰当成是进入欧洲文明和欧洲社会的一张入场券。著名诗人海涅改宗就是其中的一个著名事件。(2)
本雅明的父系家族很久以前就来到莱茵地区经商。他的祖母布鲁涅拉·梅耶尔(Brunella Meyer)与诗人海涅是同一母系的姑表兄妹。(3)本雅明的祖父母都是在哈斯卡拉的浪潮中接受洗礼,皈依基督教。¨幻~想′姬? ^首\发.本雅明的父亲埃米尔·本雅明(Emil Benjamin)生于1866年,在巴黎度过青少年时代。
本雅明的母亲保莉妮·舍恩弗利斯(Pauline Schonflies)出身于东普鲁士一个经营谷物和牲畜的商人家庭。她姊妹4人。另外还有一个兄弟阿瑟·舍恩弗利斯(Arthur Schonflies),后来成为著名数学家,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
本雅明的父母两家都是在1871年以后移居柏林的。两家成为住在同一条街上的邻居。埃米尔·本雅明和保莉妮·舍恩弗利斯在1891年结婚,居住在柏林西部的格仑瓦尔德街区。这是一个富人区。
瓦尔特·本雅明是长子。他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格奥尔格(Ge)和一个小九岁的妹妹朵拉(Dora)。格奥尔格后来成为一名医生,他加入了德国共产党,热忱地在柏林工人区服务,1942年死于纳粹集中营。格奥尔格的妻子希尔德(Hilde)被本雅明称作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姑娘”,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在法西斯统治期间,她幸免于难。战后,她曾担任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司法部长,对纳粹分子进行清算。朵拉长大后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终身未婚。战争期间,她从巴黎逃到瑞士。1946年病故于苏黎世。
在本雅明家里,没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宗教只剩下了形式。一方面,母亲因袭传统,带着孩子参加庆祝犹太新年的聚会。另一方面,圣诞节时家里也摆放着圣诞树。但是,如本雅明后来解释的,从他的祖父母起,他们实际上把圣诞节看成是“国家节日”。(4)
本雅明上学前曾和几个富人家的孩子一起接受过私人教育。1902年,他10岁时进入位于萨维尼广场的恺撒·腓特烈学校。3年后,父母又把他转到位于图林根的一所乡间寄宿学校——豪宾达学校。1907年,他又转回到恺撒·腓特烈学校。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