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自周代以来,就有“郊祀天地”的传统。¢午·4?看-书′ ?庚/欣!蕞.哙.郊祀可以替代祭祀土地神,所以不适合去西封。
四、汾阴遥远,京师为天下根本,不应远离,所以不适合去西封。
五、唐代之所以祭祀汾阴,是因为汾阴所在河东为大唐事业起家之地,与我们大宋龙兴之地迥然不同,所以不适合去西封。
六、遇到灾害要有敬畏,今年以来,水旱相继,陛下应“侧身修德”来回应“天谴”,岂能远劳民庶,忘民生这个社稷大计,而羡慕那种弄着箫鼓,借祭祀理由去游玩?所以不适合去西封。
七、冬天打雷,这是人君“失时”的象征,这个奇异天象乃是上天对人君的叮咛,“陛下未悟”,所以不适合去西封。
八、民,乃是“神之主”,所以先王都是先成就民事而后致力于祭神。现在国家土木之功,多年没有停息,水旱灾害,饥馑不少,这样还要“劳民事神”,神能享用你的祭祀吗?所以不适合去西封。¢1\9·9\t/x?t,.·c·o,m^
九、陛下必行此礼,不过效法汉武帝、唐明皇,刻石颂功而已,这都不过是些“虚名”。陛下英明,应该效法尧舜二帝、夏商周三王,岂可模仿这种虚名?所以不适合去西封。
十、朝臣引用唐代开元年间“祀汾阴”的故实认为是一种政治“盛烈”,以此来倡导陛下,臣,“窃为陛下不取”,所以不适合去西封。
孙奭这十条,最后一条的理由是“我孙奭认为不可”,所以也是一条理由,口气很大。但真宗毕竟气量更大,所以根本不计较他,当然,也不听他的。
孙奭更在奏疏后面说:臣还是担心所说的这些不够充分,愿陛下能继续来问,我想说个痛快。奏疏中的说法就是:“以毕其说”。
真宗果然派内侍皇甫继明来晓谕孙奭,说你要是还有话,尽可“具条上之”,罗列出来,写成奏疏给我。
孙奭狠狠心,再上一篇,这一篇文字说得就更重了,内中说道:“往往大兴土木之际,就有劫夺盗匪之行。·l¢o·o′k¨s*w+.!c-o′m,黄巢起事是因为灾后的饥馑;陈胜倒秦是因为异地的徭役;隋炀帝贪图远方之功,导致唐高祖借机成事;后晋疏于边防,导致契丹侵略中夏。陛下现在听从奸佞之言,远离京师,不顾民生疲敝,不念边境隐患,非要到河东那个连年饥荒之地,去修什么长久废弃的神祠,怎么能知道此时饥民之中没有效法黄巢那样的巨贼呢?役徒之中没有类似陈胜那样的图谋呢?肘腋之下没有仿佛唐高祖那样的英雄窥伺呢?边疆之外没有天骄可汗那样的劲敌在等待机会呢?就说这契丹,如果陛下祭祀后土,驻跸河中,如果敌骑猖獗,忽然来到澶渊,现在的魏咸信,这位河北行营都部署,能坚守黄河吗?周莹,这位边防大帅能摧锋却敌吗?”
这一番话把个真宗赵恒,这位太平天子,比配成了“乱世暴君”秦始皇、“浊世昏君”隋炀帝、“末世庸君”石重贵!但真宗并不恼。
孙奭意犹未尽,更在奏章中直接对王钦若、丁谓这一辈人开骂,他说:“群臣不过是借着‘神道设教’来‘出奇’。过去太宗因为恭谨而畏惧,看到天灾流行,而停止泰山封禅,所以群臣就怂恿陛下力行东封,所谓‘继成先志’。但当初太宗往北要追讨幽州等失地,往西要追歼西夏等顽寇,这个‘大勋’还没有完成,就要留给陛下去做,群臣却不在这方面献一谋、划一策,以‘继成先志’,却卑辞重币,向契丹求和;封地姑息,向西夏让步。于是,‘主辱臣死’的忠荩大义成为空言,‘诬下罔上’的奸佞行径成为现实。他们伪造祥瑞、假托鬼神,东封西幸,轻易就来劳烦圣驾,虐害饥民,只是寄希望于往还顺利无事,就可以自谓大功已成。这是将太祖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