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132章完结

第132章完结

反对派们

由真宗、王钦若、丁谓三人为核心推导的“神道设教”活动,士林反对,但敢于直言反对的声音,不算多。+小,税^宅_ /蕞!薪+彰/节!耕*薪′哙·寇准曾经反对,但后来也主动加入进来;王旦开始反对,但后来成为重要赞襄力量。能够提出异议的大宋臣僚,很少,尽管“腹诽”者比比皆是。

这些少数“反对派”,其实代表了士林的基本意见。

孙籍是一个。他是一个普通的进士,真宗东封泰山回来后,他向朝廷献书,同时进言:“封禅是帝王的盛事,但臣希望陛下要在满盈有成之际能够谨慎,不可因此而恃功自满。”

这是提醒真宗“神道设教”事可以就此终了,不要继续扩大开来,没完没了。

周起是一个。他是当时的政府秘书知制诰,泰山大典后,他不怕煞风景,真诚地对真宗说:“天下之形势,常常因为恬于安逸而忽于兢畏,导致祸患。愿陛下不要以大典告成为精神上的仗恃。”

崔立是一个。他是朝廷小官大理寺丞,负责执法工作。*3-y\e-w·u~./c_o-m¨泰山封禅之后,士大夫争着来献“符瑞”、献“赞颂”,崔立却上言说:“现在徐州、兖州连续有水灾,江淮之地连续有旱灾,无为郡有烈风,金陵州有大火,这些都是上天用来警戒骄矜的兆头啊!但朝廷内外却来奏上云露、草木、禽虫诸物的什么‘祥瑞’。这些‘祥瑞’何足有益于国家治道呢?期愿下诏,敕令有司,草木之异,虽大不录,水旱之变,虽小必闻。”

崔立前后上书四十多事。

张咏是一个。他就是多次治理巴蜀,历经太宗、真宗两朝的大宋名臣。大中祥符八年(1015)秋,他年老病逝,当时真宗已经完成了“天书降临”“泰山封禅”“祭祀汾阴”“建造宫观”四件“神道设教”的大事。张咏临终时,呈上最后的奏疏,批评真宗道:“陛下不应当造玉清昭应宫,竭天下之财,伤生民之命。此皆贼臣丁谓诳惑陛下,乞斩丁谓的脑袋放置在国门以谢天下,然后斩我张咏的脑袋放置在丁氏之门以谢丁谓。\鸿-特¨晓`税′惘_ *醉′新?璋?结\庚_薪·筷-”

这都是对“神道设教”中“怪力乱神”事不满的人物。

但在“反对派”人物中,最坚定的是孙奭(音是)。孙奭的理性批判声音和激情反对姿态,是真宗朝整个 “神道设教”运动中,最富光彩的圣贤亮色。

大儒孙奭奏疏

当各地纷纷呈献“祥瑞”时,大儒孙奭实在忍无可忍了。

他已经忍很久了。

在他看来,“神道设教”可以,但不可以“怪力乱神”,后者是孔孟之道不赞同的政界现象。时任龙图阁待制的孙奭,从做官那天起,就“守道自处”,这个“道”就是“孔孟之道”“圣贤之道”。道是他的终极依归,因此他的所有言论,都不离大经大法,必在孔孟格局中论仁,必在圣贤苑囿中取义,即使面对皇上,他也不愿意苟苟且且,史称孙奭所言“未尝阿附取悦”。

早在“天书”事件之初,连宰辅王旦都被“收买”,真宗更希望这位大儒也能支持他一下,不料当真宗向他咨询时,孙奭回道:“臣愚所闻:‘天何言哉。’岂有书也!”臣虽然愚笨,但也听过圣人教诲说:“天何曾有过言语。”由此而观,哪有什么“天书”!

孙奭此言,好比一针见血,更似一剑封喉,确是一矢中的,话是说到了点子上,一语击破了&ldquo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