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 第105章完结

第105章完结

阿?         阿薄干

《宋书·索虏传》中的北魏人名是从“永初三年”开始提及的:

〖“永初三年十月,嗣自率众至方城,遣郑兵将军扬州刺史山阳公达奚斤、吴兵将军广州刺史苍梧公公孙表、尚书滑稽,领步骑二万余人,于滑台西南东燕县界石济南渡,辎重弱累自随。·5′2\0?k_s-w?._c!o.m^”〗

永初三年即北魏拓跋嗣的泰常七年,《魏书·太宗纪》记载:

〖“九月,诏假司空奚斤节,都督前锋诸军事,为晋兵大将军、行扬州刺史,交址侯周几为宋兵将军、交州刺史,安固子公孙表为吴兵将军、广州刺史,前锋伐刘义符。”〗

两段文字基本相符。参考《魏书·官氏志》,“弟为达奚氏,后改为奚氏。”奚姓是北魏皇室的弟族姓氏之一,改姓前为达奚,与《宋书》对应。奚斤的原名就是达奚斤。

“宋兵将军、交州刺史”周几,这个人到哪里去了呢?别急,《宋书·索虏传》的下文马上也提到了他:

〖“郑兵与公孙表及宋兵将军、交州刺史交址侯普几万五千骑,复向虎牢。·零\点^墈+书? ~追!蕞^薪¢蟑?结¨”〗

《魏书·官氏志》中说得很明白:“次兄为普氏,后改为周氏。”与长孙一样,周姓也是北魏皇室的兄族姓氏之一,原为普。这样一来,《宋书》与《魏书》的记载从官职到名字,对应得都很好。这位周几将军的原名,就是普几。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个《南齐书》中的例子。《南齐书·魏虏传》记载了孝文帝平定内乱之事:

〖“伪征北将军恒州刺史钜鹿公伏鹿孤贺鹿浑守桑乾,宏从叔平阳王安寿戍怀栅,在桑乾西北。浑非宏任用中国人,与伪定州刺史冯翊公目邻、安乐公托跋阿干儿谋立安寿,分据河北。期久不遂,安寿惧,告宏。杀浑等数百人,任安寿如故。”〗

这件事可以在《魏书·穆泰传》中找到对应的记载:

〖“(穆)泰,本名石洛,高祖赐名焉。……改封冯翊县开国侯,食邑五百户。……泰自陈病久,乞为恒州,遂转陆叡为定州,以泰代焉。¨小.税/C?M¨S′ `首_发,泰不愿迁都,叡未及发而泰已至,遂潜相扇诱,图为叛。乃与叡及安乐侯元隆……等谋推朔州刺史阳平王颐为主。颐不从,伪许以安之,密表其事。高祖乃遣任城王澄率并肆兵以讨之。……泰等伏誅。”〗

两段文字中所提到的几个人名,根据他们的官职和爵位,是可以一一对应上的:伏鹿孤贺鹿浑对应陆叡,目邻对应穆泰,安寿对应元颐(平阳王为阳平王之误),托跋阿干儿对应元隆。我们可以进一步做细致的比较。

《魏书·官氏志》载:“步六孤氏,后改为陆氏。”陆姓是孝文帝改姓时的鲜卑勋臣大姓,原来叫做“步六孤”,我们曾经说过,也作“步鹿孤”(“六”、“鹿”古音相同)。据《广韵》,步为“薄故切”,伏为“扶富切”(伏有两读,一为去声,一为入声,这里取去声),与前面“薄”、“伏”那一对类似,这两字也是音近。于此推之,陆叡就是伏鹿孤贺鹿浑,或者叫步六孤贺六浑(与后来的高欢正好同名,很可能是鲜卑人常用的一个名字)。

《魏书·官氏志》载:“丘穆陵氏,后改为穆氏。”穆姓同样是鲜卑勋臣大姓,本为“丘穆陵”。穆、目古音相同,陵、邻则为音近且形近的字(邻繁体为隣),所以这位冯翊公目邻正是丘穆陵的简写形式,而他的鲜卑本名,应该就是本传中所提的石洛。穆泰原名丘穆陵石洛。

第三个名字,安寿就是元颐。这个有《魏书》本传为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