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悠悠南北朝:宋齐北魏的纷争史 > 第104章完结

第104章完结

《宋书》中第一次出现(按照年代先后)大量北魏人名的地方,应该是在卷四十八的《朱超石传》中:

〖“义熙十二年北伐,超石为前锋入河,索虏托跋嗣,姚兴之婿也,遣弟黄门郎鹅青、冀州刺史安平公乙旃眷、襄州刺史托跋道生、青州刺史阿薄干,步骑十万,屯河北,常有数千骑,缘河随大军进止。*天*禧!暁\税·蛧! _更/辛?嶵!全\”〗

东晋的义熙十二年即公元416年,对应北魏拓跋嗣的泰常元年。我们在《魏书·太宗纪》的泰常元年的记载中找到了相关的文字:

〖“司马德宗相刘裕,溯河伐姚泓……诏将军叔孙建等渡河,耀威滑台。”〗

《宋书》一段中出现了四个人名,而《魏书》对应的事件中只有叔孙建一人,我们有办法把他们对应起来么?

先来看“黄门郎鹅青”,按照《宋书》记载,此人是拓跋嗣的弟弟,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从弟甚至族弟,那么这个人就应该也姓拓跋才对。但是在《魏书》的宗室诸王传中没有这样一个身份相符的人,不过在卷三十的列传中却有另一个名字几乎相同的人——娥清。.E-Z~晓\说+旺* ?追*蕞·欣_蟑*結·果然,《娥清传》中也提到了朱超石与北魏军队的交锋:

〖“刘裕遣将朱超石寇平原,至畔城遁还。清与长孙道生追之,至河,获其将杨丰。还,拜给事黄门侍郎。”〗

不仅事件相符,连官职也完全对应。唯一的出入是,《魏书》中的这个人物姓娥名清,而《宋书》中的这个人物是姓拓跋名鹅青,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在《魏书》本传的结尾处找到了线索:

〖“(清)以不急战,文通奔高丽,槛车徵,黜为门卒。遂卒于家。”〗

原来娥清在北魏征讨北燕的战争中,由于作战不力,导致北燕君主冯弘(即文通,北魏避献文帝拓跋弘名讳而称其字)出逃高丽。娥清因此获罪受罚,成了门卒,被剥夺了贵族的身份。而在这一过程中,他很有可能也失去了象征皇室的“拓跋”姓氏,不得不只称呼名字。这就是《魏书》本传中只用娥清(这个“娥”其实也不是鲜卑汉化后的汉姓,《魏书·官氏志》并不见载)来称呼他的原因。·晓`说-C¨M+S? ,免~废/越`独?这样,我们就找出了第一对人名对应关系:《魏书》的娥清对应于《宋书》的拓跋鹅青。为统一写法,我们采用《魏书》的用字,娥清的原名就是拓跋娥清。

下一个名字是“乙旃眷”,看起来似乎此人姓乙旃,名眷。我们查阅《魏书·官氏志》,知道“(北魏献帝)命叔父之胤曰乙旃氏,后改为叔孙氏”。乙旃氏其实原来与拓跋同族,只不过是其叔父一支的后裔,所以在孝文帝改姓时就改成了叔孙。那么这位乙旃眷就可能是《魏书·太宗纪》中所提到的“将军叔孙建”了。《魏书·叔孙建传》中说:

〖“(叔孙建)为都水使者,中领军,赐爵安平公,加龙骧将军。……太宗(拓跋嗣)假(叔孙)建前号安平公。”〗

爵位也与《宋书》完全对应了。接下来就是这个名字的问题了,是建还是眷呢?依照《广韵》,建为“居万切”,眷为“居倦切”,两字声母相同,韵母也十分相近,作为一个名字的两种汉字译法,完全可以接受。我们在《宋书·索虏传》中,找到了以下一段记载:

〖“虏又遣楚兵将军徐州刺史安平公涉归幡能健……东击青州。”〗

这个“安平公”同样是叔孙建,“涉归”乃是官名,“幡能健”正是叔孙建的本名。众多的例子都表明,鲜卑人的汉语名字往往取其原名的首字或末字(比如以前提过“涉圭”和“珪”),这里的叔孙建就是一例。所以,我们就得出了第二组对应关系,叔孙建原名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