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的实质是人们对美好社会的向往和对现存秩序的批判,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构成部件之一。+欣!丸`夲*榊¢栈? +追*嶵~新^蟑~洁`在西方,从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到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在中国,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到康有为的《大同书》都是这种乌托邦的理想追求。然而,乌托邦的理想到近代发展到了极致,共产主义从理论到形成制度,乌托邦从浪漫的理想变成了血腥的强制。在这一过程当中,美好的理想演化成了极权主义,乌托邦本身也被剿灭了。作为乌托邦的存在,社会主义本来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指示着社会优化的方向;作为制度尤其是它的失败,社会主义则使得时光似乎倒流,资本主义倒好像成了它的前途。这是20世纪留给历史的悲剧,到现在它仍然影响着人们的判断,束缚着人们的思维。
希冀民主乌托邦的未来
在强制性的社会改造工程的罪恶渐渐暴露之后,西方思想界弥漫着质疑共产主义、质疑启蒙精神、质疑进步理念的话语,尽管人们感到精神的缺失却不敢对将来有什么希冀和幻想。这种心态可以称之为“后共产主义心结”。/秒/蟑^踕/暁¨税?枉_ .追?醉~薪¢漳/截\正是因此,《新观察家》杂志的本期专号反映了某种新的趋向。让我们来看看该刊所勾画出的21世纪大致轮廓。
从世界体系的建构来看,在世纪末展示力量的非政府组织将成为世界民主发展的重要制衡力量,一个与世界贸易组织并存且互相制约的世界公民组织出现于世。世界工会的加强、世界最低工资的确定使大的跨国公司不再仅仅遵循利润原则,也尊重伦理原则,世界虽然有贫国富国之分,但贫国也有权获得必需的生存资源。欧洲联盟于2015年选出的主席是一名女性。随着司法标准的国际化,世界上犯下反人道罪行的暴君将无处藏身。在这时的世界上,人们迁徙自由,各宗教和睦共处。世界上的城市里不再有汽车,地球生态进入良性循环。在对世界进行如此美好设计的同时,《新观察家》杂志也没有忘记中国,该刊设想中国将于2050年全面实施西方式的宪政民主体制。
这一构图大致显示出一种民主的乌托邦的模式,因为它是发育于民主体制之中,所以它不会成为强制。又因为是一种乌托邦,它表现了进入新世纪的人们仍然不甘于现状,祈望将来的世界更为美好。.暁^税~C+M-S· ¢勉`沸\阅,犊!《新观察家》杂志将乌托邦加上现实主义的限制词,反映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幻想。它恰好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回潮,体现了人们摆脱20世纪噩梦束缚的努力。
————————————————————
(1) 本文原刊于《信报》2001年1月。
《人文科学》:民主的危机与民主的建构(1)
民主历来是西方思想学术界讨论的基本话题之一。1989年东西“冷战”结束后,美籍日人福山提出“历史的终结”的论点,有关民主的讨论更形增加和深入。法国《人文科学》月刊(Sciences humaines)今年3月号以“民主的基础”为题组织专题讨论,对西方民主的历史、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反思,也对后进国家民主转型过程中的问题给予了分析和检讨。
从世界范围来看后进国家的民主转型,法国学者们一般不反对亨廷顿在1991年出版的《第三浪潮——20世纪晚期的民主化》中提出的观点,即90年代世界上的民主国家并不多于本世纪20年代。这一事实说明,民主并非在90年代取得了史无前例的辉煌胜利;而且,民主化进程也不是不可逆转的。不过,有一点需要修正的是,假如以人口数量而不是以国家数目来作为衡量标准的话,今天世界的民主普及程度仍然是最高的(近40%)。
尽管对90年代的民主化进程需要谨慎估计,但这一进程仍具有鲜明的特点。法国国家研究中心政治学教授达贝内(Olivier Dabène)指出70至90年代的民主转型有三个特点。一是国际压力与国内演变的结合。&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