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荒野寒山 > 第18章完结

第18章完结

,“凡明经,先帖文,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9],即帖文、口义和策问。帖文也称帖经,就是将经文的某行贴上几字,要求应试者将贴住的字填写出来,与今天的填空题相若,“帖经者,以所习经帖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损益,可否不一”[10];口义,相当于现在的简答题,是一种简单的对经义的回答,其主要依据就是经文和各类注疏;策问,与帖经、口义相比,难度增加不少,大体与今天的论述题相似,其方法就是主考设题指事,由考生作文章,题目的范围一般有人事政治,称为方略策和时务策等,开元之际试以时务策。

进士科考试,唐初除了帖经之外,就是时务策,“唐朝初……进士(试)时务策五道”[11],对于进士科时务策的重视,有唐一代是一贯的。进士科的考试,是建立在对明经科所涉及的儒家经典熟悉的基础之上的,因为,策问都是以经典作为依据的,所以,要考进士科,首先也必须熟知儒家经典。除了时务策五道之外,进士科考试的具体内容时有变化,主要集中在对于经典的选择上,或者是大经,或者是小经,或者是《老子》。而自高宗调露二年起,进士科的考试,增加了一项内容,即杂文,“吏部员外郎刘思立以进士试时务策,恐伤肤浅,请加试杂文两道并帖小经”。杂文实际上是考查应考者的文字表达能力,“杂文两首,谓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12]。而开元之际,诗赋的地位逐渐被突出出来,甚至主要是以诗赋为主,可以以诗赋取代帖经的成绩,称“内赎帖”,诗赋可以补充应考者在经文方面的不足,其为时人所重视的程度,于此也就可见一斑。科举杂文的诗赋,其所用诗体是一种律诗,题目由知贡举官拟定,律诗要求五言六韵十二句,用韵由知贡举官限定,有时也有考生自定的情况,诗赋取士为唐诗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概而言之,进士科的科考内容有三,帖经、策问以及杂文,“凡进士,先帖经,然后试杂文及策。文取华实皆举,策须义理惬当者为通”[13]。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