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种唯灵论,本雅明热烈地鼓吹教育改革。~如¢蚊^旺¢ ¨首?发^在他看来,教育必须清除实用或职业训练因素,大学不应“把创造精神篡改成职业精神”,教育应该是精神价值的传播。
本雅明推崇的“青年文化”是一种精英文化。他表示:“此时,问题不是教育没文化的大众,而是捍卫没有发生其他地方发生的最坏事情的地方的纯洁性。”(12)早在1910年第一期《开端》发表的一首诗中,本雅明就通过描述一个诗人的形象,表达了对尼采式孤独的超人的赞颂:
看哪,在那可怕深渊的边缘,
你会看到一个孤独的人漫不经心地
站在黑夜与绚丽人生之间。
他矗立着,带着永恒的安详
独自一人,远离生活之路。(13)
本雅明赞颂的孤独意味着对资产阶级社会的物质主义的蔑视,对精神和道德生活的追求。这是一种唯灵论的人格体现。在1913年8月4日的一封信中,他详细论述了这种孤独的意义。他写道:“因此我们可以说,我们还要肯定某种根本不同的东西。¢n′e-w!t¢i^a′n.x_i!.!o·r-g·让我们环顾一下我们这个时代。尼采曾经说过:‘据说我的著作很难理解。据说我的想法是:凡是受苦的人都理解我。但是受苦的人在哪里呢?’我想,我们可以问,今天那些孤独的人在哪里呢?”他认为,真正的孤独是思考者与所思考的思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这种孤独不是在人群中的孤独;只有具备了“思想的感觉能力”和“我的感觉能力”的人,只有完全追求精神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孤独的。这种孤独不可能靠一个人独处来达到(如神秘主义者,他们只是与上帝同在,但不是与思想同在),而是要在少数精神追求者的共同体中来实现,在这少数人的精神交流中实现。但是,绝不能把这少数人的伙伴关系视为孤独。那只是形式上的或表面上的孤独,即依然是在人群中的孤独。这种孤独是达到最深刻的孤独的手段。目标应该是从在人群中的孤独中解放出来,达到只与思想同在的孤独,并把这种孤独传递给许多还不熟悉它的人。本雅明说:“我相信,只有在共同体中、在最狂热的信徒共同体中,一个人才能是真正孤独的。,E~Z-小,税_王^ ·蕞*薪.蟑_踕¢耕-歆+筷/在这种孤独中,他的‘我’反抗这种思想,从而接近它的意义。……我不愿把思想者同其伙伴的关系称作孤独。诚然,这也可以是一种孤独。但是最深刻的孤独是思想者与这一思想的关系。……而我们只能期待着从一个完美的共同体中产生出这种最深刻的孤独。”
本雅明认为,在历史上,道德进步总是少数个人自由行动的结果。多数人的共同体只是一种新道德被实现的象征形式。其多数成员并不真的实践这种新道德。从他们个人角度看,共同体的道德只是一种象征。但是,对于那些认识到共同体的象征性和不可实践性的个人、那些共同体的创造者来说,道德理念是真实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才是自由的。被别人看做“似乎”的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行动的绝对律令。(14)
当时流行的“性爱论”在本雅明的思想上也引起强烈的共鸣。本雅明在性爱问题上是把审美和伦理结合起来,把性爱看做文化的一个聚焦点。他认为,柏拉图关于爱情的对话在“表述优美,见解深刻”方面为迄今所仅见。他声称:“我们的救赎要通过爱情来实现!”(15)
本雅明喜爱女性,赞美女性,但主张以一种道德的严正性对待与女性的性爱。1913年,本雅明在一封信中表达了他的性爱观。首先,他鼓吹超越两性的划分。他认为,男人和女人的区分是文明人的原始思想。我们不应该停留在这种区分上。男人应更温柔些,即女性化,而女人应男性化。“男子化应该远远地向前推进,以至推进到单个的人。欧洲是由个人(每个人身上都有男性和女性两种因素)组成的,而不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
其次,本雅明坚持性爱中审美与伦理的不可分割性。他尖锐地提出妓女问题。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