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本雅明思想肖像 > 第8章完结

第8章完结

青年运动中逐渐发展出一批激进分子,形成“青年文化运动”。!狐*恋·雯_学_ ~免?肺_越′独,这就是以古斯塔夫·维内肯(Gustav Wyneken)和宣传维内肯思想的杂志《开端》(Der Anfang)为核心的圈子。维内肯圈子的大多数参加者是同化的犹太青年。

维内肯赞同回归自然,谴责科学理性对文化生活的有害影响,但是他反对候鸟协会回归雅利安神话的种族价值。他从学校改革出发,提出自己的“青年文化”的纲领。他认为,“青年文化”的最终使命是实现崇高的精神理想,不是为了民族而牺牲自我,而是实现个人的自我完成和修养。维内肯也鼓吹性爱解放,主张在真正自由的共同群体中实现性爱。

维内肯倡导学校教育改革。他认为,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应该是学生的自由发展,教育目的的实现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依赖于学生的“文化意志”(德文Kulturwille,英文will to culture)。因此他反对学校教育服从于任何外来权威,反对向学生灌输对任何制度机构——无论国家、社会、种族还是宗教的忠诚。`精·武*暁/税?蛧^ ·勉′沸?越,毒+他强调个人体验高于所有的传统权威。他主张,权威应该是自发产生的,学校教育应贯彻自由原则,学生和教师应该是平等的,学生应实行自我教育。(5)自1904年起,他在豪宾达寄宿学校推行自己的教育改革思想。维内肯的激进教育改革思想不能见容于教育当局。他被迫离开豪宾达学校。

本雅明作为学生在豪宾达学校与维内肯的接触很短暂,但是他后来说,这是一段“决定性的精神经历”。他把维内肯的思想看做一种解放的启示。他声称:“在学校问题上,我没有自己的建设性观点,我完全是维内肯的狂热学生。”在转回到恺撒·腓特烈学校后,本雅明与几个志趣相投的同学,贝尔莫尔(Herbert Belmore)、舍恩(Ernst Schoen)、柯亨(Alfred Cohn)等组织了一个读书小组。他们每周聚会一次,讨论和交流阅读文学书籍的心得。本雅明是小组的灵魂。小组成员都认为本雅明在思想上高于他们。本雅明与维内肯也建立了个人联系。从1910年《开端》创办起,本雅明就积极地为之撰稿。

1912年,本雅明中学毕业后选择到弗赖堡大学读书。·y_u+e\d!u`y.e..+c?o.m/他想师从那里的新康德主义哲学教授李凯尔特(Heinrich Rickert,1863—1936)。另一方面,他自己声称,这一选择也出于“最高道德律令”。有的研究者分析认为,19岁的本雅明渴望全身心地投入追求更高精神生活,但柏林的声色犬马的诱惑给他造成心理困扰。因此,他毅然离开柏林。(6)

进入弗赖堡大学后,本雅明对大学的刻板讲授方式感到索然,对教授们的“思想贫乏”感到失望。他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科恩(教授)讲授《判断力批判》和席勒美学的讲座对思想进行了化学提纯。你从中所能得到的唯一收获是你自己去阅读原文。……我也听李凯尔特的讲座,但坐在那里任凭自己的思想驰骋。弗赖堡所有的文科学生都听他的课。作为对其逻辑的入门介绍,他描述了自己体系的轮廓,以此作为一种全新哲学——完美生活的哲学(妇女是其代表)的基础。这很有趣,但也很成问题。”(7)他后来表示,李凯尔特的哲学尖锐却不深刻。(8)

本雅明在另一封信中写道:“这里有许多有价值的事物,但却只有很少有价值的人。……实际上,像在柏林时一样,我常常只有大约十分之一的时间能够独立思考学术问题。”(9)从他书信中也可以看出,他按照自己的兴趣,阅读了许多文学、哲学和历史书籍。他很喜欢诗歌,他对康德、克尔凯郭尔、尼采、布克哈特、托尔斯泰和格奥尔格等人的著作和思想表示赞赏。

在弗赖堡大学期间,本雅明生活得自由愉快。他从未完整地听完一门课,也从未参加过考试。他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自由学生运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