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情况下,俄共于5月25日召开第八次非常中央全会,以“不遵守党章规定、给党造成损失”为由,以76票赞成、25票反对的表决结果,通过了将谢列兹尼奥夫开除出党的决议,同时被开除出党的还有古边科和戈里亚切娃。.E`Z,暁^税!枉. `哽+薪!罪-哙,接着他们三人又被开除出俄共议会党团。总统普京在5月27日公开批评了俄共中央关于开除谢列兹尼奥夫等人的决议,表示继续支持他留任杜马主席。其他政党也支持谢列兹尼奥夫继续担任杜马主席,直到2003年新一届杜马选举为止。
通过这次统一俄罗斯党的进攻和俄共围绕谢列兹尼奥夫问题的争论,俄共在俄罗斯民众中的形象大受损害。这也标志着俄共的分裂,俄共势力因此大受打击。根据全俄罗斯社会舆论研究中心在2002年6月进行的民意调查,俄共在群众中的支持率为29%,虽然仍居各党之首,但比4月的35%下降了6个百分点,是2000年以来的最低点。谢列兹尼奥夫等人更是另起炉灶,组建了“俄罗斯运动”,并于当年9月7日更名为俄罗斯复兴党,与俄共分庭抗礼。2000年12月,俄共召开七大,提出将继续做普京当局“负责任的、不妥协的、建设性的反对派”。-q+s\b!r,e¢a¨d,.¢c/o+m·但是,2003年9月,由于思想差异,以经济学家格拉济耶夫为首的29个左派组织与俄共分道扬镳,建立“祖国竞选联盟”,俄共进一步遭到削弱。
至此,国家杜马的组成已大大有利于普京,俄共已很难阻止克里姆林宫提出的法案在杜马中获得通过。普京以前常常同包括俄共在内的各党派领导人会晤并征求他们的意见,现在普京只会见统一俄罗斯党等中派政党领导人,基本上不再听取别的党——特别是俄共领导人的看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杜马不顾左翼的强烈反对,先后通过了《所得税法》《劳动法》《土地法》等重要法案,杜马终于成为普京“可控民主”理念下的执行典范。
2003年12月7日,俄罗斯举行新一届杜马选举,共有23个政党及竞选团体的候选人角逐450个国家杜马席位,约有1.09亿俄罗斯选民参加投票。以“与总统同呼吸共命运”为竞选口号,深受普京信任的统一俄罗斯党取得了前苏联解体后“政权党”有史以来最大的胜利,以37.1%的选票遥遥领先,稳坐杜马第一大党的席位。俄共仅获得了12.7%的选票,几乎才相当于1999年的一半。·微-趣/暁*说?网_ .首,发¢其他进入杜马的政党分别是日里诺夫斯基的自由民主党,得票11.6%,格拉济耶夫的“祖国竞选联盟”,得票9.1%。俄罗斯自由主义党派“亚博卢”集团和右翼力量联盟遭受严重失败,因为没有获得所需的5%选票而惨遭排挤。统一俄罗斯党与其他忠于普京的力量获得了超过三分之二的议席,这使普京推行的任何方针都能顺利通过。2003年12月8日,俄罗斯《独立报》刊登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麦克福尔的一篇文章,题为《普京方案基本实现》,称此次杜马选举体现了普京非常有效的控制,真正的胜利者是普京“可控民主”模式的支持者。同一天,俄罗斯《消息报》刊登一篇评论,题为《杜马的控股权掌握在总统手中》,认为杜马已经成为一个更容易控制的“生产法律的工具”。如果需要的话,它甚至可以轻而易举地修改宪法。
回到这一章的开头。就这样,激荡了十年之久的俄罗斯政坛终归平静。在2001年总统《国情咨文》的结语中,普京讲道:“过去的十年,对俄罗斯来说是变化巨大的十年,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是革命的十年……许多人已经习惯于出现危机……可是我认为,该是斩钉截铁地结束这种循环的时候了。再也不会有革命,也不会有反革命了。国家有经济保障的牢固稳定,是俄罗斯,也是俄罗斯人民的幸福。”
寡头崛起——在私有化的盛宴中狂欢
1992年苏联解体,苏联国有计划经济的庞大身躯随之轰然倒地。伴随着苏联公有制经济体系的崩溃,有一群人利用各种办法蜂拥而上,犹如秃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