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词也写得好,可惜传世的只有一首《点绛唇》。¢咸`鱼/看¨书-罔? ·首+发_词曰:“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阑意。”这词好在哪里?实在不是“赏析”类文字可以说清。读下去,反复读,吟诵,就会慢慢发现词的美。王禹偁仅凭这一首词,足可以进入宋词大家行列。
他的诗晚年开始学习杜甫,曾经偶尔写诗,与杜甫暗合,就记录此事说:“本与乐天为后进,敢期子美是前身”,本来想做白乐天白居易的后进学生,但也敢于期许我的前身也许是杜甫杜子美先生。
他散文成就也是宋初翘楚。他的政论散文《待漏院记》有言:“一国之政,万人之命,悬于宰相。”这在“君相博弈”的政治大环境中,将“相权”提到了一个重要高度。他是最早认识到“君主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人物之一。
馊主意
王禹偁做左司谏时,曾经给朝廷出过一个建议:“请自今群官诣宰相及枢密院使,并须朝罢于都堂请见,不得于本厅延接宾客,以防请托。\欣*丸_夲^神′栈` !已?发+布~最!薪`蟑_踕/”请从现在开始,大小官员要见宰相或枢密使,都要在退朝以后,到都堂去求见,宰相和枢密使,不能在东府或西府之本部大厅接见宾客。——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搞私人请托。
司谏,是言官,主要负责考察朝廷缺失,一旦发现,就要直言论奏;如果事情较大,还要敢于当廷谏诤。王禹偁在朝堂日日观察得失,发现有人不尴不尬走后门,办私事,于是,想出这么个办法试图杜绝私人走门路、通关节,立意也是为公。但这却是一个馊主意。
此事涉及太宗朝的“广开言路”政策,也与一个叫王沔的人有关。
王沔是一个颇有机心的人物。
当初,他曾经与张齐贤一同执掌枢密(略相当于国防部或参谋联席会议)工作。等到张齐贤外放,出守山西代州时,王沔有机会升职为枢密副使,并参知政事。五代以来,文官兼任枢密武职很常见。枢密院称“西府”、政事堂称“东府”,二者同在一个大院,人称“二府”。“二府”之间是都堂,应为二府合议或接见宾客之地,是总的办公地点。陈恕当时主管央企盐铁工作,也来到东府。?微_趣~暁-税′ /更.鑫′罪¨哙.但陈恕生性“苛察”,王沔在中书政事堂做过一些不漂亮的事,很担心同僚有人跟陈恕说旧事,于是很不自在。
这时候,左司谏王禹偁上书,提出那个建议。
王沔觉得这个主意正好可以分离政事堂人跟陈恕等人说他的往事,就上书力挺王禹偁,认为此事可行。
太宗一时昏聩,觉得既然能施行,也好。就令御史台宣布这一决定,施行之。
这不是个小事。
王禹偁的这个主意等于鼓励皇上猜防大臣,离间君臣关系。按儒学意见,这不是“诚之道”。
谢泌两批太宗诏书
太宗朝虽然还在开国之初,“人才粗疏”,但就中也有明白人。反对王禹偁这个意见的明白人是左正言谢泌。
“左正言”,在唐代就叫“左拾遗”(杜甫就曾做过“左拾遗”),与王禹偁的“左司谏”都属于谏官,地位略低于“左司谏”,负责观察并提出各类批评性或建议性意见,也称言官。
谢泌是太宗朝推动言论自由的重要人物。
在王禹偁提案之前,太宗一直提倡士庶上言,但到了端拱初年,读书人见到上书言事往往可以封官获赏,于是言事者越来越多。之中所言事,良莠不齐。于是太宗下诏给阁门,也即接受士庶上言的办公室,只接受那些不怀有“侥望”之心的上言。所谓“侥望”,也即“倖心”,意思指试图借助上言而得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