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 > 第156章完结

第156章完结

朕在后周显德年间,十六岁时,那是江淮之地还没有平定,跟随昭武皇帝(太宗父亲赵弘殷死后谥号“昭武”)南征,屯兵于扬州、泰州等地。¢咸¢鱼¢墈¢书-蛧¨ ¨埂¨鑫^嶵,全`朕少年时就练习弓马,多次与敌寇交锋,敌寇应弦而倒者很多人。太祖当时驻扎在六合(今属南京),听到我的事,拍着大腿叫好。朕十八岁时,跟从周世宗、太祖,曾经攻取瓦桥关、瀛洲、莫州等地,也常常在行军阵营中。自从太祖践祚,亲自讨伐泽潞李筠、扬州李重进,朕留守在京师,镇抚首都,公平执政,上下一律。就在这一年,接受了兵权,一年后,又授我开封尹,经历十六七年,对于民间农事的辛苦、君子小人的真伪,没有我看不懂的。自从继位以来,十三年啦,朕一直坚持简朴生活,对外,谢绝田猎游赏之乐,对内,推拒乐舞色情之娱,这是真实之言,没有虚假的粉饰。你们都生于富贵,长在深宫,对于民间的艰难,人心的善恶,恐怕未必全都知晓。我这里略说说根本大事,并不是我全部的心思。帝王之子,作为亲王,首先必须做到的是克己,砥砺意志,励精图治;要做到谦卑地纳谏。每穿一件衣服,就要心存对蚕妇的怜悯;每吃一顿饭,就要心念对耕夫的同情。+零+点¢墈·书+ `追`嶵_芯~蟑/节/至于司法“听断”之间,一定不要没有问案由之前,上来就以自己的喜怒对待。朕每次亲临军政实务,岂敢怕苦怕累;每次以礼接待文武百官,无非是想求得臣子的竭诚意见。你们千万不要鄙视他人之短,不要仗恃自己之长,这样才可以永远守住富贵,保持始终的吉相。记住先贤的一句话:“逆吾者是吾师,顺吾者是吾贼”。这是不可以不认真考察的啊!

太宗这一番话,啰唆,语言并不凝练,应该属于史官未修改的实录原稿,可以见出作为父皇的真实心意,堪称“语重心长”。

安崇绪疑案

太宗时代的执法,除了太宗亲自“听断”“录囚”之外,遇到“天下疑狱,谳有不能决”,也即寻常所说的疑难案件,也会集合廷臣讨论解决。这方面,没有常法,也即没有制度规定,有了疑难案件,就会临时临事召集群臣,听取各方意见,而后决断。+芯·丸*夲`鉮′戦* /芜.错·内~容+

端拱初年,广安军(今属四川广安市)有一个庶民名叫安崇绪,他的亡父安知逸先后有五个女人,其中三个已经不在。生母蒲氏之外,尚有继母冯氏。他要上诉继母,案由是:继母冯氏曾与安父离婚,现在要将资产全部给她自己的儿子。朝廷大理寺审理后,发现继母与安知逸并没有离婚情节,那么这个儿子起诉继母,估计是有隐情,于是按“礼法”判决:安崇绪诉讼母亲,栽赃,罪当死。

报到太宗这里,太宗生疑,反复询问细节,执行这个案子的判大理寺张佖坚持自己的判决是正确的。于是太宗将此案下到台省讨论。台省,乃是中书门下所在,于是一班文职官员都参与了讨论。

大文豪徐铉发言认为:“现在只要知道,这个冯氏如果真的离婚了,那就可以判决她‘归宗’,回到安家,财产不能带走;如果没有离婚,那就是安崇绪做假证,陷害继母,依法当死。现在详细考察卷宗,发现案子没有冯氏与安知逸离婚的情节,一共有四个证据。况且‘不孝’的刑法,是有利于教化天下的大事,不能变,应该依照刑部、大理寺的一审判决,安崇绪当死。”

议论中,很多人赞同徐铉意见。如此判决,很有“政治正确”的意味。

但名相李昉等四十三人提出了不同于徐铉等人的意见。

李昉等人的意见是:

“法寺,也即刑部大理寺,判决为不当。理由如下:如果认为五个母亲都有同样的继承权利,那么蒲氏虽然不是原配正房,却是安崇绪的生母。安崇绪之所以告状,是因为田业被冯氏继母强占。这样,亲母蒲氏就会没有了经济来源,衣食不给,陷于饥寒交迫之中,所以来起诉。如果按照法寺意见,安崇绪当死,那么安知逸有什么罪,导致绝后?而蒲氏又将托身于谁度过晚年?臣等结论性意见如下:田产都归安崇绪;冯氏既然没有离异,可与蒲氏同居一堂;安崇绪需要对二位老人供养终生。如此,儿子有父业可以守成,冯氏则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