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135章完结

第135章完结

泰山、汾阴两场大典刚刚结束,颇花费了国用经费。*l¨u,o,l-a¢x¢s-w,.?c*o?m*现在又造宫观,尤其耗用资材。虽然说府库之中,货宝山积,但这些都是历代之积藏,所有钱财都是出自生民之膏血,花出去很容易,积攒起来很艰难。国家财帛丰盈,但更应该珍惜。此为不便建宫观理由之二。

圣人贵于谋始,智者察于未形。灾祸往往起于隐微,危乱往往生于安逸。现在京畿之间,万众毕集,如此劳作,役使的诸杂兵士,多是不逞小民,如果有人流窜城郊,有偷有盗,很容易令圣上忧虑。此为不便建宫观理由之三。

王者抚御天下,自当顺承天地,举动必遵于时令,规划不失于万物当然之态。按古来传统,孟夏之际,不要发动大众,不要兴起土木工役。现在又是开挖地基,又是砍伐树木,冲冒郁蒸之暑气,惊扰安谧之厚土,不免违背古训。何况近来屡有旱灾、雨灾、风灾,这不正是天人感应的明效吗?此为不便建宫观理由之四。

臣听说陛下得到的“天书”,内中符命之文,有“清净育民”的训诫。现在所修宫阁,距离这个训诫很远,各种倾力之功,雕镂之巧,即使用尽人力物力,恐怕也未能符合天心。*墈+书¢君! .更\歆\最+全+此不便建宫观理由之五。

王曾的意思是:即使一定要建造这座宫观,也希望能够减损规模,削减用度,不取“瑰奇”,但求“朴素”。只要内心“诚明”,祭祀“严洁”,会更符合天意。而节俭从事,四海之内,也更会知道陛下“爱重民力”之意。

真宗似乎觉得自己辛苦研究的学术成果《解疑论》已经回应了这类问题,于是不再回复王曾,只管盯住丁谓,努力建设玉清昭应宫。

真宗不吝赏赐

有一个数据。

陈尧叟、李宗谔在“祀汾阴”之初,作为朝臣到河中府充实官员力量,后来他们回到朝廷,告诉真宗说:他们在汾阴,经度这一场大典,一直到礼毕,土木工役总三百九十万人次。整个过程,只役使了军士辇运粮草供应,没有搅扰地方,没有调动“编民”服役出工。,小?税_宅^ ¨最!欣*漳*结+哽^芯?快`

对这个结果,“上称善”,真宗认为很好。

但事实上国家花费主要钱财不在此处,而在赏赐。

东封、西封,真宗赏赐文武大臣士卒,极为丰厚,以至于三司使丁谓也感觉到了紧张。他上书说:“东封及汾阴赏赐亿万,加以蠲免各路的租赋,除掉很多个税,恩泽如此宽大,臣恐有司经费不给。”

真宗说:“国家所务,正在泽及下民。但敦本抑末,节用谨度,自当富足!”

大宋帝国是不吝于赏赐的邦国。从太祖时代起,就有这个传统。

太祖时,有一个将军叫周仁美,在关南边帅李汉超麾下,多次抓捕契丹间谍,打仗曾负伤,有战功。有一次到朝廷,太祖赵匡胤奖励了他,并命宦官王继恩带着他在宫中转悠转悠,太祖一时也来了情绪,跟着转,走到一座国家仓库时,太祖忽然问周仁美:“哎,你能负重多少铜钱?”周仁美吹牛:“臣能背负七八万。”太祖道:“可惜压死。”算了吧,七八万压死你,怪可惜的。说着,让他扛了四万五千钱,算是奖励。

按宋代铜钱,太平兴国年间,“七十七钱为陌,每千钱必及四斤半以上”。读史,常见多少多少钱为“一陌”这种说法。解释起来很麻烦,大意是:市面流行各种钱,但一般都越来越不足,或是分量不足,或是成色不足等,于是,根据古来的“五铢钱”作为标准,大致估算流行的钱币多少枚可当“一陌”也即“一百”。按七十七钱为“一陌”,则“十陌”当“千钱”,也即一贯,实际上就是七百七十钱,意思就是这样的一贯也要到四斤半以上。如此周仁美所说的七万钱即七十贯,也要三百一十五斤,如果是足钱,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