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105章完结

第105章完结

赵诲、赵超案,真宗视父子人伦为重,令父子保州团聚,仍然是在“提醒人心”。¨2,芭.墈?书/旺. -首^发?

宋真宗刘恒,列入世界范围的“贤君”谱系,毫无逊色。

宋辽南北修好之后,不断有因为战争而离散的家庭重归团圆,到了大中祥符七年(1014),有河东安抚司向朝廷汇报,说“北界”也即契丹自从景德二年(1005)“和议”之后,被掠走的中原汉人“自归者”有1625人。

真宗为汉人的回归高兴。

不久,夏州的首领也派遣亲信牙将来奉表归款,认同了大宋宗主国地位。真宗也很高兴,赐给了夏州来使锦袍、银带等等,待遇优厚。

神童晏殊

大宋这一年开科取士,还收到了一个来自江西抚州的神童晏殊。

他就是后来写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名句,影响词坛千年的人物。这一年他只有十四岁,与他同科的另一名进士姜盖,来自河北大名府,只有十二岁,二人都以“俊秀”声闻天下。^纨~夲*榊+戦, *追+醉/芯-章¨截\但整场考试下来,晏殊成绩更为优秀,而且不仅是文采了得,他的诚实品质也得到满朝赞赏。

当时有规定,十五岁以下,能通经学、作诗赋的学子,诸州要推荐到朝廷,由天子亲试。当时殿试时,试诗、赋各一首,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但晏殊毫不怯场,史称“神气不慑”,下笔而成,用的词语允当而又丰富。过了两天,再试诗、赋、论。晏殊拿到试题后,很真诚地说:“这个赋的题目,十天前我曾经做过,请给个别的题目。”真宗喜爱这个小家伙的“不隐”,觉得晏殊淳朴正直,就改了题目试他。题目完成后,真宗看过,多次赞赏不已。这样试下来,证明这个小孩子确有真才实学,国家得士,真宗更高兴了。

晏殊的“不隐”,是他的本性。真宗晚年时,立第六子赵祯也即后来的宋仁宗为王,亲自批示要晏殊充任王府记事参军。执政宰辅不明白,馆职文臣很多人,不乏名流,真宗何以看上了他呢?原来,当时的馆阁臣僚都很喜欢嬉游宴赏,出入于汴梁酒楼歌舞之地。′2¨疤¢墈′书*王! +哽~薪!醉`全¢此事,大宋不禁,但真宗更喜欢端谨之人充任东宫文职。晏殊接受任命的时候,真宗将这一层意思说给他听。不料晏殊回答道:“臣不是不愿意宴游,真是因为家道贫寒,办不起宴席。臣要是有钱,也会出去,无钱是不能去的。”真宗更嘉赏他的诚实,史称“眷注日深”。

大宋沿袭唐代制度,设“童子科”,从此出了不少“神童”。

太祖朝时,贾黄中六岁中童子举,太宗朝时,杨亿十一岁中举,真宗朝有晏殊、姜盖,仁宗朝有李淑、宋绶等人。其实寇准中进士也不过十九岁,而且早在七岁时就跟着父亲登华山,写下名诗:“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俯首白云低。”至今为人传诵。

且说晏殊、姜盖应“童子试”后,晏殊成绩更佳,赐进士出身,姜盖低一级,赐同学究出身。更赐晏殊秘书省正字,相当于国务院机关秘书。同时要晏殊在秘阁继续读书深造,命当时的直史馆官员注意考察与晏殊往来的人物,后来知道,晏殊虽然小,但非士人不交,来往者都是儒士文人。真宗非常欣赏,甚至为他而改变了一个制度规定。原来,朝廷南郊祭祀大典,为了表示对神的敬畏,特意下诏:所有参与的行事官员,必须身体健康,不得用“老疾幼弱”者。而新任秘书省正字晏殊先生只有十四岁,属于“幼弱”行列,不得参与南郊活动。晏殊于是上章,声称愿意“观大礼”。史称“上怜其意”,真宗喜爱他的这种心意,破例允许他参加,为此另下一道诏旨:京官中有年未及十五岁者,如果愿意赴南郊陪位观礼,可以自由参加活动。

寇准从一开始就心情不爽,很想“抑制”晏殊、提拔姜盖。他给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