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51章完结

第51章完结

“使”也即主要长官,有“经略使”与“转运使”之不同,这样,诸司就带有了监察方向不必言明的竞争性。因此,四司之间,也存在着互相监察的功能。

第二,诸路各司,往往与诸路辖境并不重叠吻合。如“帅司”负责统管区域有时会小于“路”一级单位,而“宪司”负责统管区域有时会大于“路”一级单位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朝廷派出的诸司长官,仅仅带有临时性质,随时可以收回;任命之际,也可以临时划定权力范围,这个权力范围并不作为国家行政单位长期存在。这样,诸司们就不大可能将“生地”做成“熟地”,诸路演绎为“地方独立王国”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第三,虽然全国划分为十几路、二十几路,但地方之具体治理,仍实现州、县二级制。这个意思是说:路一级,只是相当于省级单位,但不是省级单位。四司,也仅仅是临时派出的“省部级”官员,州、县级的地方官员仍然直接对朝廷负责而不是对四司负责,有事时,知州、知县仍有权力直接与朝廷对话。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传统中国文官治理天下,地方分权与中央集权的巧妙平衡。大宋三百年,无藩镇之祸,与这种设计关联极大。

真宗拿出《河北东路图》来讨论,是因为这一“路”太过重要。

河北,史上就存在着东西两路,宋仁宗时将其合并为一路,神宗时,再次划分为东西两路(有人认为神宗时始将河北划为两路,不确)。河北东路,包括了今天河北省的拒马河与天津的海河以南、滹沱河以西大半个河北省,向南,包括了河南濮阳和山东北部地区,东部到渤海。从东到西,从今天的天津塘沽区、河西区,到河北的霸县、雄县、容城、徐水、满城,迤逦近五百里,是为大宋紧邻契丹之边界重镇。这一区域,地势平坦,为华北最大面积之冲积平原,利于骑兵驰突,故契丹入侵,往往选择此“路”,甚至一直驰突到平原的南端,进入山东、河南之北部区域。“澶渊之盟”,契丹的铁骑就一直驰突到河北东路的最南端,濮阳。历史上,太宗、真宗两朝,与契丹的主要战事,也多在此“路”发生。故大宋在河北东路投入了最为重要的地缘防御力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