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51章完结

第51章完结

周莹麾下有一仆从借势与一位虎翼小校争气斗胜。-求~书_帮- *首,发!这事在军旅中属于“扰乱军政”,统帅周莹负有控御不力的责任。大宋有互相监督、按程序弹劾的制度性规定,于是,此事被人放大,成为一个案件报到朝廷。

真宗了解详情后,下诏告知枢密院与御史台部门,不必继续追究,只将这个仆从调离,到其他军中服役。

真宗自有大事化小之手段。

河北前线按照真宗谕旨,讨论后提出了御敌方案。基本意见是:如果契丹君主率大军来袭,河北宋师就在保州(今属河北保定)以北的徐水、曹水之间列寨,以防御为主,在防御中寻机歼敌;如果契丹君主不来,只派统军来袭,就令保州、徐水、曹水三路兵呈“掎角之势”,主动邀击。与此同时,河北边境当根据敌来形势,伺机派选“骁将锐旅”从东路入攻北境,在契丹本土实施打击。

现在来看宋师的这个战略安排,并无出奇之处。战略奇谋,不是战前就可以随意规划的。实战往往平易。

但这个夏季传来了两个好消息。

西夏李继迁终于没有攻克麟州,在宋师打击下,损失一万多人,逃遁了。

契丹属地大林砦(地点不详)的守卫司令王昭敏率部下投降了大宋。·我,得*书_城, ~首*发-

真宗很高兴,再一次召集辅臣到“地图室”,拿出《河北东路图》来讨论前线形势。

宋代,“路”是略相当于省一级的行政单位称。太宗时,全国分为十五路,在此基础上,后代又有析分,神宗时为二十三路。南宋丢了北部大半,保住了这二十三路的十五路,又将浙江分为东西两路,总十六路。路越分越多,辖区也就越来越小。

为何有“路”?“路”为何不断析分?原来也与抑制藩镇有关。

“路”在唐代称“道”,也是朝廷下设的监察区域,所谓“藩镇”,就是诸“道”的节度使“监察”之下行政单位。但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垄断了地方的行政、军事、钱粮、司法大权,渐成“独立王国”,甚至出现世袭。史上之“藩镇割据”,直接的源头就是这类“省部级”官员权力太过集中——既是“省长”又是“省军区司令”“省财政厅厅长”“省法院院长”“省公安厅厅长”“省检察院检察长”,还是“省监察厅厅长”,等等。′卡/卡¨暁¨税¨罔? +追¢罪^薪*蟑-劫-“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这一政治哲学名言,在藩镇割据史上得到丝毫不爽的印证。

大宋决计杜绝这种腐败。于是,宋太祖后,开始限制并分化节度使权力。宋太宗后,改称“道”为“路”,节度使权力被继续分解,并由中央派出,除了西北少数地方之外,一概不允许世袭。而路一级单位又渐渐分化为不同职能权力的四个职官执掌,史称“帅、漕、宪、仓”。安抚使,掌军事与民政,简称“帅司”;转运使,掌财赋与运输,简称“漕司”;提点刑狱,掌地方司法与刑狱,简称“宪司”;提举常平,掌地方钱谷与水利等,简称“仓司”。

就分权和集权之矛盾而言,这种设计可谓达到最佳平衡。

大宋“路制”有三个巧妙之处。

第一,“帅、漕、宪、仓”四司,同时负有监察地方之责,故有时又统称“监司”。各监司之监察权极重,几乎握有地方之生杀大权,但谁也不敢滥用监司职权。四司的第一长官,几乎相当于中国共产党省级单位的“党委书记”,但由于四司分权,譬如,诸司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