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44章完结

第44章完结

孔守正珍惜人才,就将王显的事迹上报,第二年,真宗就任命王显做了镇、定、高阳关三路都部署,并允许他“便宜从事”。·珊-芭~墈\书*徃· ^嶵′薪,蟑′节.埂′欣.筷_而王显果然领导了一场真宗朝最重要的卫国战争——长城口之战。

战后,他“筑京观”一事,也可以看到他对契丹有足够估计,应该属于他战略性思考的一部分。

说他有“战略性思考”,也有佐证。

当初,他在西北做地方官时,西夏李继迁曾于太宗淳化、至道年间,两次“归附”大宋,但两次背叛大宋。当他“归附”大宋时,王显就表示对此人的不信任。他给太宗上书认为,虽然朝廷允许他“内附”也即“归附”大宋,但此人“狼子野心,未可深信”。必须继续谨守屯戍力量,加固边境城防,继续准备战略物资,遴选武勇人才,赋予守边责任,以此来提防李继迁的反复无常。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显已经将李继迁看透。

王小波、李顺之乱时,王显率先向太宗建议:兵贵神速,速期荡平。~小^税′C·M/S′ ,勉·废!粤_毒\并且严格保密,不得令北方契丹知晓国家内乱。同时,他还发现,巴蜀物产殷富,派往征剿的将士很有可能在“骄怠”中“迟留顾恋”。对此,他提出建议:不要怕往来之劳累,尽快派出新的将士前往“更代”,轮流征剿。这样,既可以“均其劳逸”,也可以“免于迁延”。

王显并非恋栈之人。“关南之战”前,他再次被任命为枢密使,后又领河阳三城节度。他曾经提出“致仕”,也即退休,真宗不允。而这时傅潜正在做前线总司令。王显一方面包庇傅潜,一方面也在关心前线战事。当时有人提议真宗御驾亲征,并完成太宗一朝的未竟事业:收复燕蓟旧地。应该说,这是一个“严重的时刻”。如果真宗接受这一意见,未来实在凶险莫测。而在双方势均力敌情况下,收复旧地的主张可能并不现实。于是,围绕这一重大战略决策,朝中出现了“主战”“主和”两大政治派系。

王显是“主和”派,他向真宗提出了他的建议性意见。_卡¨卡`晓_说?蛧~ ^首·发_

他认为当今西夏未灭,西部不宁;如果北边契丹与西边夏人结援,那中原的祸患,实在难以度量。所以,朝中有议论说“于此时请复幽蓟”,不是个妥当的战略意见。国中有建议大事,应该上下同心协力,这样才能一举成功;但现在公卿大夫以至于庶民百姓,对此事何时启动,还存在着不同意见,这可不是“万全之举”。现在只应该选择将帅,训练士卒,完固城垒,修缮甲兵,等待时机。如果一定要收复燕蓟旧地,就必须先修文德、养勇锐,人和以后,选择天时地利,那时才可奉行“天罚”。

这个意见不是泛泛而谈,其主题词是“天罚”,也即征讨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正当性问题。几十年来,契丹拥有燕蓟之地,已经将生地做成了熟地;且草原政权也在认同中原文化;并对私人财产和法制理念,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知。简言之,契丹,自称辽国,已经是一个与大宋并存的国家政权。地缘分割,作为历史,不是这一代人能够解决的问题。事实上,大宋始终没有忘记燕蓟旧地,到了北宋末年,认为“天罚”时机已到,就会同金兵灭了大辽王朝,但那后来的政治现实是:北宋灭亡。战争,实在是“圣人不得已而用之”的凶器。因此,如果“天罚”的理由不够充分且必要,发起战争的一方就是问题重重的。王显看到了这一步。因此,他的意见,在此时此地,就是“中庸之道”,也即最合适、合宜的平衡之道。也可以换一种说法:没有比王显这个意见更合适、合宜的平衡之道了——无论从政治哲学还是政治现实考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