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19章完结

第19章完结

随后,以益州为根据地,王均开始了仿佛刘邦斩蛇起义、李渊起兵反隋,攻城略地的“帝王生涯”。!零·点?墈¨书` -吾¢错+内¢容`

他知道益州知州牛冕等人逃往汉州,就决计攻打汉州。

此举可以看出王均与刘旴不同,刘旴是胡打乱撞,王均则因为出身都虞候的“素养”,似有一点“战略”眼光。叛乱初起,乘乱追击原来的知州,这是向外界传递一个“势不两立”的决断信心,同时,汉州又是通往绵州,并由绵州通往剑门的成都北大门;而剑门,则是中原入川的陆路咽喉。王均此举做出北取剑门之态势。他似乎也明白,一旦占据剑门,朝廷正规军再来“剿匪”就有了难度。他似乎也知道:牛冕已成惊弓之鸟,汉州似不难攻克。

史称王均所部皆“银枪绣衣”,装备豪华。这类设计对骤然而起的乌合之众颇有一点激励之功。果然,王均北上奔袭百余里,几乎没有费太大力气,汉州城被攻陷。牛冕似也机灵,他判断王均的目标可能在北部之绵州、剑门,于是拐弯,折向东部,再次逃跑百余里,到了梓州,避开叛军锋芒,暂时获得喘息。~白!马·书.院¢ +醉\新/蟑-踕/耕*新\哙¨

王均则弃牛冕于不顾,为了实现第一步“战略”计划,继续北上,攻打绵州。

但是绵州城防牢固,急切间不能攻下。眼瞅着十来天过去了,于是,很有可能在张锴的怂恿下,王均连绵州也放弃,直趋剑门。

这是一步“蛙跳”险棋,等于在自家身后留下一个敌方据点,如果剑门与绵州声气相通,南北夹击,王均所部就没有了多大前途。

事后推演王均或张锴此举,必为恐惧所驱使。他们害怕大宋禁军入川,必要扼守中原通往川蜀的第一要塞剑门,再做打算。此外,他们也思量,在益州留下了守军,有黄雀在后之效应,似也可以震慑绵州,令宋师不敢妄动——绵州宋军若北上,则益州叛军也北上;如此,益州随时可以打援,绵州就只能固守。亡命之徒血拼之际,往往冒险。从纯军事角度分析,王均这一计划不算高明,但也没有更高明的办法了——他本来就没有前途。\s\h~e′n*n\v~f\u+.\c.o?m+大宋立国已经四十多年,人心思定,昔日藩镇割据,已是昨日黄花。他悖逆政治文明,格局初露就呈现疲态,张锴救不了他,即使孔明在世,也救不了他。刘旴叛乱前后只有十天,王均长一些,前后也不过10个月。

剑门,一代雄关,在嘉陵江西岸、剑州北境几十里。

剑州知州李士衡闻听王均正在攻略绵州时,就忖量了形势——他知道剑州在剑门之南,城小难守,当即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这个决定有三个连环措施——

第一个措施:全州点检官方仓库钱帛,悉数运往剑门。

第二个措施:焚烧粮库,坚壁清野,不给叛军留下一粒粮草。

第三个措施:发出榜文,招集叛乱以来流亡的士卒。

三个措施很快就见出成效。

宋代将士精锐都在京师,地方只有很少武装力量。但是等王均到了剑门关下,李士衡已经召集了数千流亡士兵,加上原来的守军,组织起来,很有了阵容。李士衡与剑门都监裴臻并不畏惧王均,甚至都没有做出守卫关口的准备——他们不守卫,他们出击,史称“逆击之”,迎着王均的乱军出击。这时还在正月,巴蜀连降雨雪,天甚寒,而王均一路来奔,满以为到了剑州可以补充粮草,没有想到遇到了一座空城。叛军人马全城搜索,只能随便吃些李士衡遗弃的“败糟”,腐烂糟渣之类,粮库中一片焦煳,偶见的一点陈粮也杂满烟尘。腹中无食,人困马饥,叛军与李士衡一战,不敌,被斩首数千级。

到了夜半,各自扎营后,乱军已经疲惫不堪,王均想想第二日必无力再战,于是乘着月初的朦胧夜色,往回逃跑,史称“宵遁”。

“能吏”的多重人格

李士衡的剑门保卫战,规模不大,却展现了他的统御才能。

此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