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做完这些准备工作后,便开始了对魏国的第二次进攻,领军人物依然是战神白起。+天+禧¨暁*说!王· ?首/发~白起越过韩国,直接进攻大梁,同样占据了大梁西北角的北林地区。然而出乎白起意料的是,燕赵联军再次赶来援助魏国。三家军队里应外合竟然将白起围困在了北林地区。原来赵国已经结束了东线战争。秦国无奈,只要议和,退还魏赵部分失地,灰溜溜的返回。这是白起军事生涯中唯一的一次失败。
进攻魏国受阻之后,秦国重新了对外战略,一出出好戏就要上演。
【2、渑池会】
虽然白起将军队完整地从北林地区带了回去,但是不要忘了,军事永远只是政治的延伸。北林之战无论如何都算是秦国的一次小小挫折。北林之战同时也证明山东六国虽然失去了顶梁柱齐国,但还没有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仍然有很强的自救能力。秦国想将山东六国拦腰斩断,但胳膊、大腿及时回救将秦国挡了回去。任何一个有非礼MM经验的哥们都知道,成功的做法不是单刀直入,而是先确保MM的手脚不得动弹。但我知道,看我帖子的朋友虽然不一定都是良民,但却个个魅力超群,MM主动投抱送怀都来不及,根本没有机会获得这种经验,所以只能看看《色·戒》,《苹果》一类的电影,再发挥一下联想就能明白秦国收拾六国该怎么下手。+第¢一^墈-书_枉^ ~免+费·粤^黩,
秦国很自然就会想到消灭六国应该从斩断六国的左膀右臂开始。这样一来赵国与楚国就成了下一步可供选择的打击目标。究竟是赵国还是楚国,秦国是这么认为的:赵国强大,而且靠近中原,容易得到其他国家的援助,攻之不易;楚国势弱,形势孤立,而且在前期战争中,秦国领土已经对楚国形成半包围结构,所以秦国的战略是怀柔左翼的赵国,重点进攻右翼的楚国。
有趣的是,赵国的想法与秦国竟然一样。赵国同样存在两个战场:右翼的齐国与左翼的秦国。齐国弱,秦国强,谁都想先挑弱的欺负,回过头来再斗强者。赵国的战略是怀柔左翼的秦国,攻击右翼的齐国。
赵国与秦国,既然你有情来我有意,那么就握手言和吧,虽然彼此都知道是权宜之计。但是秦国自认为很强大,想在言和过程中拿赵国一把,于是便有了一段千古佳话,成就了两位高风亮节的人物。!晓?税/宅~ *追-醉_新+漳¢结^这两个人便是廉颇与蔺相如。
司马迁对廉颇的评价简洁明了,高度概括,“廉颇者,赵之帅哥也”。对不起,笔误,帅哥是说我呢,应该是:“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而且将这句话放在了廉颇传记的开头,很让人感觉廉颇是天上掉下的大将军。其实不是,廉颇的地位也是一仗仗打出来的。在赵国攻齐的战役中,廉颇屡立战功,曾攻下晋阳(不是太原,而是山东曹州的那个),被封为上卿。廉颇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同样年纪轻轻的蔺相如还只是赵国宦官大头子缪贤手下的一名听差,因为比较有才,很得领导上的赏识。
蔺相如的脱颖而出与一场国家危机有关。价值连城的和氏壁本来出自楚国,但随着楚国实力的削弱,不肖子孙们竟不能保有此壁,枉费和老先生的毕生心血。有一次,楚国为了向赵国求救兵,将和氏壁献给了赵国,这样赵国就成了和氏壁的主人。秦昭王听说之后,有那么一点动心,修书一封与赵惠文王,表示愿意拿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壁。赵惠文王召集群臣展开讨论。大家对形势的分析比较一致,都认为这不是一件顺利的交易,秦强而赵弱,不答应交易等于给秦国发兵的口实,拿出和氏壁又担心得不到城池,白白受欺,面子上也过不去。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是想不出应对之道。
这时参与讨论的宦官头子缪贤道:“我的手下蔺相如比较有才,能办妥这事,让他去,准行。”
赵惠文王道:“何以见得?”
缪贤道:“我曾经有过不愉快的早期经历。那时我犯点小罪,心情极度郁闷,突然想起燕昭王曾邀请我到燕国发展,隧产生了逃亡燕国的想法。蔺相如不让我去,道:‘你了解的燕王是个什么人?’我说:‘一个大好人啊。有一次燕赵两王相会的时候,燕王拉着我的手,私下对跟我论交情,说话的时候很热情,很真挚。通过这件事,我认为燕王会欢迎我的到来’。于是蔺相如向我分析了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说:&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