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沉冤录 > 第57章完结

第57章完结

看到这里,估计大家心中已经有了很多问号。\7^0\0′t?x,t/.`c/o?m′这到底是一起什么案子?这六个人到底犯了什么罪?清朝政府为什么要大动干戈,按照西方司法制度来审判这起案子?

这是一起清朝政府状告《苏报》报社及其作者发表激进言论、煽动造反的案子,史称“苏报案”。要弄清楚苏报案的来龙去脉,得从《苏报》和它的所有人陈范谈起。

陈范是江苏常州人,1860年出生,他的家族在当地是望族,他的父亲和大哥都考中过进士,都是朝廷命官。陈范从小就接受了系统教育,想走父兄那样“读书——考试——当官”的道路。他考中过举人,于1891年出任江西省铅山县知县。当年,陈范只有三十一岁,应该说前途一片光明。他怀着干一番事业的雄心壮志投入到工作中去,但是,很快就被现实打垮了。1895年,陈范因为和上司不和,被罢官了。

陈范被罢官时才三十五岁,刚好是干一番事业的年纪,总不能闲着。,E/Z¢晓-说/枉· _唔!错*内+容+那么,干点什么好呢?重新当官,希望不大,而且陈范的性格也不太适合当官;给别人当幕僚,或者办私塾教书,陈范又有点不甘心。怎么办呢?

幸运的是,19世纪末的中国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了。除了官场和学校外,社会还给读书人提供了其他出路。当时,通信技术、印刷技术的发展和传播网络的建立,使得新闻出版行业蓬勃发展。新闻出版行业给读书人提供了大把大把的就业机会。你可以当记者、当编辑、当作家,或者宅在家里当自由撰稿人,只要有人愿意买你的稿子就行,如果有钱,你还可以自己办报纸当文化商人。

距离陈范老家常州不远的上海地区,是当时中国最先开放、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上海的新闻出版业发展很快,给许多体制外的文人提供了谋生手段。很多读书人都到上海去闯荡。陈范在老家待了两三年后,也来到了上海。陈范有点小积蓄,决定搞点文化产业,于是,他开始寻找合适的项目。

机会很快就来了。¢q\i!u*s-h¢u?b·a′n¢g,.¢c_o¨m`当时,有一家刚刚创办一两年的小报纸,因为经营不善,老板想找个下家接手。这家报纸就是《苏报》。《苏报》是一份日报,1896年在上海租界创刊,创办初期主要刊登八卦新闻,报道社会上的小道消息,销售量一般。

陈范考察了报馆的情况后,决定买下《苏报》,自己当馆主,类似于现在的报社社长,他拉来妹夫汪文溥当主笔,类似于现在的总编辑。陈范又叫来儿子陈仲彝、女儿陈撷芬当记者兼编辑,一家人就这么开始了《苏报》的“二次创业”之路。当时上海滩的不少报纸都是小本经营,像《苏报》这样父子老少齐上阵的“合家欢”场景,并不少见。

那么,他们一家人经营得怎么样呢?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惨淡。

创业之前,陈范把未来想象得很好,真正当老板后,他发现现实太残酷了,根本不是自己原来想的那样。上海的报纸很多,竞争很激烈,陈范没有办报纸的经验,更不懂得经营,《苏报》在他接手后情况很糟糕。根据日后英国驻上海领事的报告,《苏报》的销量在一千份左右。当时报纸发行量至少要三千份才能保本。也就是说,《苏报》出版发行一天,陈范就赔一天的钱。

怎么办?陈范总结经验教训,认为问题的关键是缺作者。从事过新闻出版行业的人都有切身感受,作者资源很重要。有什么样的作者,就有什么样的稿子;有什么样的稿子,就有什么样的产品。所以,作者资源是新闻出版行业的核心资源,报纸质量的竞争,就是作者资源的竞争。而陈范恰恰没有好的作者资源。

于是,陈范开始留意作者资源,从1902年开始频繁地进出当时上海滩著名的社交场所张园。

张园是上海租界的一个私家庄园,主人姓张,所以俗称“张园”。这个园子的特点,第一是大,占地六十多亩,是当时上海滩最大的私家庄园。第二是设施先进,里面有当时上海最高建筑“安垲第”,可以召开一千人以上的大会,又有电灯、照相、电影、气球等新事物,经常承办体育比赛、戏剧表演、展览大会等活动。第三个特点,也是更重要的特点是,张园向所有人免费开放,来者不拒。老百姓的婚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