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梁宽供称,自己吸食鸦片多年,常常向妻子谭氏要钱,谭氏不肯给,夫妻双方经常吵架,吵得很凶,感情非常不好。,纨?本\鰰/戦! `醉?芯-璋?踕-更,新_快′七月二十五日案发那天,债主赖正义上门来讨债,扬言要牵走梁家的耕牛抵债。梁宽其实愿意拿牛抵债,但是妻子谭氏死活不肯,夫妻俩吵了起来。在一旁的梁求等人就怂恿梁宽说:“你欠债那么多,现在只有一个方法,你把你老婆杀死,然后诬陷赖正义。赖正义肯定害怕,愿意出钱私了。如此一来,不但你欠赖正义的债不用还了,还可以讹诈赖家一笔银子。”梁宽也是财迷心窍,竟然听信了梁求的怂恿,砍死了谭氏,诬陷赖正义杀人。供认完罪状,梁宽彻底崩溃了,一个劲儿地哀求杜凤治开恩饶命。
至此,案情真相大白,杜凤治也在初审限期之前侦破了案情,现在,他面临着一个大难题,如何兑现对梁宽的“承诺”:“议罪必不至死”。
首先,梁宽犯的是重罪。他的第一条罪是杀妻。《大清律例》“刑律”规定“其夫殴妻……至死者,绞监候”,过去男女地位不平等,对丈夫杀妻的处罚不是“斩立决”或者“绞立决”,而是死刑缓期执行。′p,a¨o¨p^a?o¨z*w~w_.-c/o,m+但是,梁宽杀妻的目的是诬告他人,而且手段特别残暴,他砍了妻子二十多刀,并且多在头部。这些都是可以加重处罚的考虑因素。此外,梁宽还诬陷他人杀人,这也是一条重罪。很多情况下,诬陷他人要承担与所诬陷的罪名相等的惩罚。所以,两罪并罚,梁宽很有可能要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不是“斩立决”也是“绞立决”。
杜凤治的难题是,怎么保住一个丧尽天良、手段残忍的重犯的性命?
这难不倒杜凤治。杜凤治有两样法宝,一是笔,二是纸。他妙笔生花,写出一道司法公文。这公文,就是杜凤治最大的筹码,写公文也是杜凤治工作的核心内容。
明清时期官员每天都要处理数量巨大的公文,他们日常的主要工作就是处理公文。所以,掌握公文的写作和处理,是官员必备的基本能力。他们大多写得一手圆滑精彩的公文。_微¨趣,小?税\惘. ·哽-欣*罪/全¨杜凤治自然也不例外,他写的公文,既能让梁宽死,也能让梁宽活。
中山大学徐忠明教授,在《台前与幕后》这篇论文中,对梁宽杀妻案的司法文本有过详细的比较研究。借助徐教授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司法文书是如何硬生生地“制造案情”的,这些编造的案情又是怎么一次次得到确认的。
杜凤治很快就把梁宽杀妻案初审完毕。他把所有的人证、物证、口供都整理成一个案卷,准备送交上司。同时,杜凤治写出了“看语”。因为完整的司法案卷材料太多,上司不可能每一份案卷都仔细阅读,他们也没时间仔细阅读每一份来往公文,所以,初审的官员必须要就案情和判决写一个几百字的简单介绍,附在案卷之上。上司主要根据看语来判断案子是如何处理的。所以,看语是最基础也是最关键的司法文书。
杜凤治的看语是这么写的:
梁宽娶妻谭氏,素相和睦。谭氏平日性情懒惰,梁宽和母亲梁陈氏屡次训导她都没用。同治十三年七月二十五日早,梁宽赴田工作,谭氏卧床未起,梁陈氏斥其不应贪睡,声言定欲告知梁宽,将其责处。谭氏出言顶撞,撒泼啼哭。当时有谭氏的娘家族人谭亚交十,到梁家闲坐,出面劝解。梁宽回家,梁陈氏告知前情。梁宽训斥谭氏,谭氏不服,两人争吵起来。梁宽挥拳殴打谭氏,谭氏跑到门外;梁宽拿了把尖刀追上去,砍伤了谭氏右眉,谭氏大声哭骂;梁宽用刀划伤其左肋,刀尖带伤肚腹,谭氏扑过去夺刀;梁宽用刀划伤其囟门,谭氏扑上来和梁宽扭打;梁宽用刀连砍,伤其左右腮颊各一下,谭氏撞头拼命;梁宽用刀瞎砍,刚好伤到谭氏左耳根,刀尖带伤脖颈。谭氏倒地。谭亚交十和梁陈氏赶过来,谭氏已经救不回了。谭亚交十报知谭氏堂兄谭观锦。谭氏伤重而死。谭家人报官。梁宽随即投案自首,供认前情不讳。梁宽并不是有心要杀谭氏,当时也没有旁人怂恿挑衅。此案没有帮凶。究鞫不移,案无遁饰。查律载夫殴妻至死者绞监候。
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