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民 主与乌托邦 > 第89章完结

第89章完结

相比西方呢?我们能不能跳过这个二的问题?是绝对不能的。~如^蚊^王? ~已?发¨布?最^薪/蟑*洁-因为真正的“三”,由阴阳达到冲气,是最高准则,是必须超过我们俩的。妥协是每个人放弃一点甚至很多东西,妥协不但不能达到“三”,甚至低于“二”,连“二”都不如。没有真正的“二”,就没有“三”。中国就是忽略了“二”的问题。

西方的二元有它的伟大。所谓二是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主体和客体,包括对物质的分析与征服。更重要的是对主体的肯定,让主体拥有尽情发挥的可能。从希腊、罗马,到黑格尔,到康德。他们不断思考法的问题,怎样保护主体,使主体达到绝对自由。所以才有了法的观念,自由的观念。如伏尔泰说的,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绝对尊重你发言的权利,中国人讲求和谐感应。天人合一好像很伟大,其实不然,人是天地间很独特、有自己的意识欲念、要超越的东西。如尼采说,人是精神的东西,还没有成形。?白`马`书/院? *嶵^鑫·漳~劫!更!欣^快,人不是动物,人不是狗,猴子永远是猴子,猴子其实都有点不安了。孔子把人性已经定好了,定在五伦的圈子里,这是一个大的限制,因为人的意识还在不断地形成,在天地间绝对独特的东西,假如你只是以和谐来定,那人的独特性,他的意识欲念不断探求和超越永远不能得到发挥。

这一点,中国人便没有做到,因为他没有经过二的过程,你在家里有尊长,在社会中有皇权。中国在美学上达到那么大的发挥,可是在人际社会里,二的问题永远没解决,也不能产生真的三。跟大自然,中国有一种特殊的感悟,因为大自然并不限制你。可是在哲学道德学的思考上,没有西方走得远。主体的观念,法的观念,自由的观念,这些都是连接起来的。后来的民主思想便是从这里产生的,对主体的肯定,自由的肯定,法的肯定,几乎是很自然非达到民主不可的。

问:这里形成了一种悖论:由于发明了“三”的思想,一种和谐的、调和的思想,中国文化反而不能面对“二”的问题?

程抱一: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有三的伟大的理想,我们也许会沾沾自喜。~墈`书-屋? ?更?芯,嶵·筷+但中国历史是个大的深渊,饱含冤狱、苦刑、党案。中国没有法律史,只有刑法史。屈打成招,灭族,几天灭几百人,当天弃尸。到了“文革”,更是严重。我们应该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中国人没有真正研究历史,认真看那些史料。比如唐才子传,很少有文人是长寿或者善终。我们想象中幸福得不得了的人如苏东坡、李白、白居易怎么样?苏东坡流放到海南,最后死在回来的路上。更不要讲别的人。所以我说,对“三”的理想,我们要保留。可是“二”要面对。“二”不是毛泽东的矛盾论,不是一个吞掉另一个。比如和我谈话,假如你不自由,我不能学到什么东西。相反,辩论,对话,在绝对自由的状况下,在主体间对话。我们之间所产生的东西永远是高于我们的。真正的“三”,我是绝对肯定,是“二”的提升。在普通情况下,对话的情况下,假如我们有诚意的时候,绝对是我们包含最好的东西。我有一些东西,暗藏在那儿,如蛹未变成蝴蝶,你也一样,但在对话之后,它们不但发挥出来,而且还会发生质变。一个人身上有着绝对的真,但都是要真与真之间交往、交汇,才能达到提升的地步,创造者也一样。我写小说,贝多芬写音乐,凡高画画,都是在与天地对话。真与美都是在交往的状况下达到一种更高的境界。只有那个境界我才会心悦诚服,因为是从我这里出发,而又高于我。比如我们对美,每个人说口味不同,其实有一致认为美的东西,如巴赫、贝多芬。真正的美,只有在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才能被启示出来。主体之间产生的价值才是直正的价值。

问:我们在西方滞留比较长时间的人,不难有这样的体会:尽管我们对中国在现代的落伍十分感伤,有时因为恨铁不成钢而对中国文化传统也多有批判,但是,众多的西方人,尤其是西方知识界,对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普遍持有敬佩之情,法国这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