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投了极右翼的票
法国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上届总统希拉克虽然以高票当选,但仍有五百多万选民选择了极右的意识形态。?0?4?7^0-w·h′l/y..~c!o-m¨第二轮投票不同于第一轮投票,投极右派票的选民多是对极右派的政纲取认同态度,而非投的抗议票。这种选择究竟反映了什么?是谁投了极右派的票?
根据法国有关机构对此次选举第一轮投票的分析,此次将自己手中的票投向极右势力的法国选民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法国下层民众。勒庞是法国政坛老将,他几十年来一直参加各种政治竞选,传统上勒庞的选民大多局限于法国感到世风日下的一部分老年人,他们认为法国的外国人太多,认为法国的治安一年不如一年,认为法国的税收太重,认为欧洲建设和全球化的发展危及法国的文化认同等等。此次投票,这些原因同样存在,所不同的是此次勒庞的民族主义、种族主义政纲也吸引了众多的下层尤其是工人中的选民。按照统计,勒庞是得到最多法国工人中的票的总统竞选人,超过希拉克,超过若斯潘,更超过法共的罗伯特·于(Robert Hue)。.微-趣·暁/税_枉? `已^发¨布,蕞+欣-彰_结`
自80年代以来,随着欧洲联合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法国传统工业结构转型趋于完成。一些社会学者指出,今天,如果法国还存在工人阶层的话,但工人阶级已不复存在。现在的法国工人已经第三产业化,大部分工人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流水线生产。他们虽然仍然可能发起集体罢工,反对雇主裁员,但越来越觉得自己的利益同老板的利益紧密相连。由于国家对企业的创立、裁员、倒闭等的法律规定越来越健全,市场竞争的压力会直接反映到工人身上。这种局势成为工人同老板在政治上站在同一立场上提供了条件。同时,80年代以来也是工人阶层子女教育水平大大提高的年代。这些受到良好教育的出身于工人阶层的青年所希望的是进入职员阶层,摆脱沉重、肮脏的体力劳动。
对于工人阶层的这种演变,法国政界并非毫无觉察。1997年社会党与共产党的联合执政就被认为是工人阶层的代表与国家公务员阶层代表的集合,暗含提升工人阶层社会地位的意旨。·欣?完/本·鉮-占? ,免+沸,悦_渎.然而社会并没有为工人子女摆脱工人出身的梦想提供足够的机会。左翼政府虽然加强了福利国家的措施,但福利补贴却不能改变出身社会下层的事实。实际上,工人阶层社会条件的变化不仅使得法共失去社会依靠,而且也使工人阶层对左翼的幻想破灭。
勒庞集三大主义于一身
从意识形态层面来讲,此次法国极右势力取得突破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法国社会甚至整个世界范围内弥漫的意义失落的信仰危机。作为一种思潮,主张种族主义的极右势力在法国其实根深蒂固,勒庞是法国反犹、排外传统的当代承继者。但是,勒庞在此次竞选活动中以加强了反智和反精英主义的鼓动宣传来淡化其反犹和排外的种族主义的本质,竭力将自己扮演成一个可以被接受的政治人物的形象。勒庞此次竞选策略的改变,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体现了勒庞对时代脉搏有一定的敏感。此次参选的勒庞集三大主义于一身: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伴随着此次勒庞选票的上升的还有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法共获票率出人意料地低,获票率不到4%。这一现象明显说明共产主义作为制度在东欧、苏联退出历史舞台之后,在没有遭到极权共产主义蹂躏的西欧的理想之光也已彻底消逝。以研究人口结构与精神取向著称的法国学者托德(Emmanuel Todd)指出,同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等带有世俗宗教性质的意识形态淡出人类精神领域相对应的是西方社会传统宗教影响力的进一步下降。从法国的特殊情况看,伴随着宗教信仰的减弱与意识形态的消逝,还有戴高乐主义的退场。戴高乐主义是一种温和的民族主义形态,随着欧洲联合的推进,法国民众文化认同问题突出,而戴高乐主义的退场恰使得激进民族主义有了市场。正是在这样一种社会精神真空的大环境下,本来被认为在1998年内部分裂之后已经走向末路的勒庞势力得以在2002年总统选举中获得突破性成功。
精英与社会大众离心离德
然而,无论是社会还是意识形态根源,虽然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极右势力上升的大背景,可以解释法国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选民将票投向勒庞,但是勒庞能够在第一轮投票中胜出,仍然需要其他的条件。法国此次总统选举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