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荒野寒山 > 第82章完结

第82章完结

* * *

[1] 见《唐诗演进论》,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r+u\w!e+n¢.·n+e,t′

[2] 根据葛剑雄主编的《中国人口通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安史之乱后,长安、洛阳的官僚大夫迁移的地点之一就是荆南湘水一带。参考第二卷《隋唐五代时期》,第325页。

[3] 《寒山生平传略》,不撰作者,《寒山传记资料》第一册,第17页。

[4] 《寒山生平传略》,不撰作者,《寒山传记资料》第一册,第17页。

[5] 日本大田悌藏:《寒山诗解说》,曹潜译,台湾《中国诗季刊》第四卷第三期,1973年9月出版。

[6] 麦卡锡主义是1950年—1954年间肇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国内反共、反民主的典型代表,它恶决心诽谤、肆意迫害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见的人,有“美国文革”之称。

[7] 以上对于寒山及其设在日本、美国的传播,参考杜若《被嬉皮奉为鼻祖的寒山》、《寒山与嬉皮》,《寒山子传记资料》第二册,第110—111、112—115页。~e~z?k/s,w·.?n~e^t*钟玲《寒山在东方和西方文学界的地位》,《寒山子传记资料》第五册,第118—128页。张德中《试论美国寒山热》,《东南文化》1998年增刊,第210—215页。

寒山及其文化精神

一、传说建构中的寒山及其文化意义

寒山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其究竟是何种身份的人物?或者,究竟是否曾真的在历史上出现过?都曾引起学者的关注。尤其是随着寒山诗作为一种国际性的文化现象不断受到重视之后,对于寒山其人的研究也不断地有新知卓见面世,笔者亦曾有相关的论述[1]讨论过寒山其人。本书不关注对于寒山其人的考证,也不想对于所谓的历史真实的寒山做出判断。撇开考证,我们可以看到事实上在中国传统中,有一系列的关于寒山的传说,而这些传说从本质上来讲,有着非常大的差别,这表明寒山形象以及对寒山接受的变化过程。如果我们无法确证历史上真实的寒山,那么,经由传说而形成的寒山文化现象则是一种真实的文化痕迹,它表明了寒山文化形象的历史样态和价值,而这恰恰表明了寒山文化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p^f′x·s¨s¨..c*o¨m?由于寒山传说所涉及的面也是非常广泛的,本书仅对几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传说进行分析,以体现其所具有的文化内涵。

(一)《太平广记》中所记录的寒山传说

自从闾丘胤的序被认定为伪序之后,晚唐杜光庭在《仙传拾遗》中关于寒山子的记载就成为了可靠的材料,《仙传拾遗》今已亡佚,唯在《太平广记》中有部分抄入而保存下来。《太平广记》卷五十五“寒山子”条即是抄录杜氏的说法:

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得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录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十余年忽不复见。咸通十二年,毗陵道士李褐,性褊急,好凌侮人。忽有贫士诣褐乞食,褐不之与,加以叱责。贫者唯唯而去。数日,有白马从白衣者六七人诣褐,褐礼接之。因问褐曰:“颇相记乎?”褐视其状貌,乃前之贫士也。逡巡欲谢之,惭未发言。忽语褐曰:“子修道未知其门,而好凌人侮俗,何道可冀?子颇知有寒山子邪?”答曰:“知。”曰:“即吾是矣。吾始谓汝可教,今不可也。修生之道,除嗜去欲,啬神抱和,所以无累也;内抑其心,外检其身,所以无过也;先人后己,知柔守谦,所以安身也;善推于人,不善归诸身,所以积德也;功不在小,立之无怠,过不在大,去而不贰,所以积功也。然后内行充而外丹至,可以冀道于仿佛耳。子之三毒未剪,以冠簪为饰,可谓虎豹之鞟,而犬豕之质也。”出门乘马而去,竟不复见。

这段引述,在《太平广记》的中注为“出《仙传拾遗》”,给人的感觉似乎都是出自杜光庭之手。可是,仔细地斟酌行文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