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天宝十五年(756)因避战乱离开故乡咸阳,至乾元三年(760),在度过了将近五年的漂泊生活之后,历经千山万水的跋涉,寒山终于到了天台山——他的精神生命的归宿。?0_0′晓?税.蛧? +首,发,
此刻的寒山,完全陶醉于天台山的绮丽风光之中,这一切都无疑是迥异于咸阳的,对寒山来说也是充满着刺激和新奇的,在刚进入天台山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寒山居无定所,徜徉于神山秀水之间,暂时抛却了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置身于繁茂清幽的山林中,寒山的心情也显得异常得平静,“千云万水间,中有一闲士。白日游青山,夜归岩下睡”(《千云》二八四)。在这段时间里,寒山的足迹遍及了天台山的每一寸山水,尽情享受着山水所带来的那种清心脱俗的感觉:
平野水宽阔,丹丘连四明。
仙都最高秀,群峰耸翠屏。
远远望何极,矹矹势相迎。
独标海隅外,处处播嘉名。
(《平野》二六三)
丹丘迥耸与云齐,空里五峰遥望低。
雁塔高排出青嶂,禅林古殿入虹蜺。\比/奇\中/闻¨网` `冕.沸?岳?黩!
风摇松叶赤城秀,雾吐中岩仙路迷。
碧落千山万仞现,藤萝相接次连谿。
(《丹丘》一九五)
此处丹丘即是指天台而言,仙都、五峰、赤城均为天台山的山峰,仙都指的就是桐柏山,因其为历代仙家修道之所故名。五峰则是指国清寺外的五座山峰,“五峰,在国清寺侧。正北曰八桂,东北曰灵禽,东南曰祥云,西南曰灵芝,西北曰映霞”[21]。赤城山,又名烧山,因为形如雉堞,岩色赤赭,每当晨曦当照,满山紫气氤氲,霞光笼罩,故名“赤城栖霞”。桐柏、赤城、国清寺,天台山胜景在寒山诗中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神山秀山让寒山感到新鲜和感慨。“独步石可履,孤吟藤好攀。松风清飒飒,鸟语声官官”(《可重》一六五),峻伟瑰丽的天台山对于寒山来说,是另外一个清新的世界:
我闻天台山,山中有琪树。
永言欲攀之,莫晓石桥路。
(《我闻》二一八)
迥耸霄汉外,云里路岧峣。.2!芭!看.书¢王* ?勉?废′岳?独.
瀑布千丈流,如铺练一条。
下有栖心窟,横安定命桥。
雄雄镇世界,天台名独超。
(《迥耸》二六六)
缘山而上,寒山也曾到了石桥山。石桥山有着著名的石梁飞瀑,“石桥山,在县北五十里十五都,两山并立,连亘一百里,旧传‘五百罗汉应真之境’。有石梁架两崖间,龙形龟背,广不盈尺。其上双涧合流,洩为瀑布,西流出剡中,下临万仞,飞泉回射,危滑欹侧,状如横虹,且多霉苔,甚滑,过者目眩心悸”[22],高山对峙,中间仅不足尺宽的石梁相连,其山势之险峻,于此可见一斑,故东晋顾恺之谓“天台山石桥路,径不盈尺,长数十步,步至滑,下临绝冥之涧”[23],石梁飞瀑所在之处,奇峻无比,瀑布飞流直下,仿佛洗去人世的诸种尘垢,寒山在此领略到了山水奔腾、气势恢宏的感觉,有一种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感觉,故而有“栖心窟”、“定命桥”之叹。在寒山看来,惟有站在这里,方有“雄雄镇世界”的感慨。
天台山的顶峰——华顶——也曾留下了寒山探求胜景的足迹,华顶峰为天台山的顶峰,“华顶峰,在县东北六十里十一都,天台第八重最高处,旧传一万八千丈,周回一百里,少晴多晦,夏有积雪,可观日之出入”[24]。作为天台山的主峰,华顶海拔约1110米。身临绝顶向西南眺望,能看到八大山峰,层层叠叠,仿佛八叶莲花,“华”为“花”之古字,又当天台最高处,故名华顶。华顶峰上,一年之中除了冬季外,春夏之间,雷雨常至,雨过天晴,山色翠黛如洗。峰顶四周常有云涛翻滚,或如大海怒潮,或如羊群卧伏,或如絮团围裹,仅露峰顶。时而氤氲盘结,如幢、如盖,时而云障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