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衡之下,寒山决定遵照主考所给定的题目,先以己意为诗、赋,充分地展现自己的才情。其所作之诗赋,当然是气势磅礴,若胸中有千军万马,挥洒自如。写毕,寒山颇觉满意。然而,若校之以试帖诗的要求,则诗中三四二句于韵不合。较之以甲赋,则用典不多。这样自然也是没有办法交差的,怎么办呢?于诗,寒山甚为得意,若是将第三四句改韵,则颇觉逊色,何以改韵呢?于赋,寒山亦觉踌躇,原本所作之赋,气势恢宏,自成一体,如何用典呢?怎么办呢?最后,寒山决定什么都不改,因为,在他看来,诗赋的本身都已经很完美了。想到这里,寒山也自得了许多,因此,也就交卷离场。
命运似乎总是喜欢和人开玩笑,因此,事情也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一面发生。当我们总觉得寒山在诗赋上应当没有问题,当我们的寒山自负于才情,踌躇满志的时候,事情偏偏在这个地方出现了变化。
翌日,贡院诗赋张榜,寒山将榜文看了好几遍,就是没有找到自己。觉得不太相信,又上下仔仔细细地看了个遍,还是没有。这就意味着寒山的第一次科举之途到此结束了,因为,按照唐朝的规定,只有帖经和杂文都通过才能够参加最后一场策问的考试,而今寒山是杂文落矣,自然也就没有机会再进入下一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