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县学,小寒山开始接受系统的儒家经典的教育。·x_x*n′y!d+..c^o\m¢进入县学的第一年,寒山所学的自是《论语》和《孝经》根据《唐令拾遗》卷一〇《学令》,《论语》和《孝经》[2],这些寒山在私塾的时候也就学过,再加上小寒山聪颖异常,所以掌握起来,自然毫不费事。这时候,对于小寒山而言,他的学习生活面临着另外一种可能性——即进入四门学。
依唐代的教育制度,就中央官学而言,承担儒学教育功能的主要是由国子监所辖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以及门下省所辖的崇文、弘文二馆。虽然,随着科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官学教育在唐代达到了非常完善的地步,但是,中央官学的入学有着严格的标准,对于一般的庶人而言,是难之又难的。门下省所辖的崇文、弘文二馆实际上是贵族学校,其学生基本上为宗室外戚以及上层官僚的子弟,《大唐六典》卷八《弘文殿学士》明确规定,入此二馆的学生以“皇宗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散官一品,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六尚书,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正三品,供奉官三品子孙;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郎子,并听预简,选性识聪敏者充”,简而言之,能否进入这二馆取决于父辈的政治身份,有着严格的等级限制。-齐¨盛+暁*税′旺. ′已!发~布/罪*薪^璋?劫_
国子监所辖的三学虽然限制没有这二馆严格,但是,各学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有着相应的标准。国子监,简称“国学”,是传统中国社会的中央官学机构,它有着双重性质,既是学校,又是教育行政管理机构。西晋咸宁二年(276)建国子学,为教育五品以上官僚子弟的贵族学校。北齐改为“国子寺”,隋代改为“国子监”,兼管教育行政的机构。唐承隋制,以国子监辖国子、太学、四门、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其中前三学乃是执行儒学教育功能,后三者则为专门技术教育。在传统社会,儒学占据统治地位,而专门技术相对而言地位较低,故其限制条件相对较松,“以八品以下子及庶人之通其学者为之”[3]。就前三者而言,其入学条件是有着严格而明确的规定的。国子学招收三品以上官僚子弟,“国子学,生三百人,以文武三品以上子孙若从二品以上曾孙及勋官二品、县公、京官四品带三品勋封之子为之”[4];太学招收五品以上官僚子弟,“太学,生五百人,以五品以上子孙、职事官五品期亲若三品曾孙及勋官三品以上有封之子为之”[5];四门学招收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同时也兼收庶人子弟,称“俊士”,“四门学,生千三百人,其五百人以勋官三品以上无封、四品有封及文武七品以上子为之,八百人以庶人之俊异者为之”[6]。¢狐_恋\雯+茓^ ~哽~鑫-醉^全\国子学、太学均是有着严格的品级限制,庶人子弟也是无法进入的。唯有四门学为庶人子弟的进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俊士”,而且这也是在开元之际才成为可能的,根据《唐会要》,开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7],“敕诸州县学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子若庶人二十一以下,通一经以上未通经而聪悟有文辞、史学者,入四门学为俊士。即诸州人省试不第,情愿入学者,亦听”。
“俊士”一途的开设,为庶人子弟接受中央官学提供了可能,对于寒山来说,亦是如此。在县学一年之后,寒山即以其聪颖、好学,通过了州县的选拔以及国子监的考核铨选,如愿地以“俊士”身份进入了四门学。这对于寒山来说,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的开始。终于要到长安城——这个父亲在他孩童之际就时常提及的地方——去了,那里的生活自然是别有一番风味的,对于此,寒山充满着憧憬,因为咸阳这个地方已经没有太多让寒山能够觉得有惊喜的地方了。对于寒山的父亲来说,也是充满着憧憬。儿子进入了四门学,也就是进入了仕途门槛,辉煌的前程仿佛就在眼前向他招手。而这一年,寒山十五岁。
在交待寒山的长安求学生活之前,对于寒山少年时期的生活而言,还有一点是不能忽略的,即少年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