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布莱希特〈三分钱小说〉》的评论,见《理解布莱希特》(德文版),90页,法兰克福,1966。+3+5_k+a.n¨s+h+u-.′c′o!m¢
(7) 现在来看,几乎所有的手稿都保留下来了。藏在巴黎的手稿按照本雅明的要求寄给了阿多诺。根据蒂德曼的说法,它们现在都在阿多诺的法兰克福“私人收藏库”中。在耶路撒冷朔勒姆的私人收藏中也有大多数复印件。被盖世太保没收的材料也在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问世了。
(8) 参见《书信背后的本雅明》,载德国《信使》杂志,1967年3月。
(9) 参见彼埃尔·米萨克:《荣誉和秘密:瓦尔特·本雅明》,载法国《批判》杂志,1966,231~232页。
(10) 麦克斯·雷奇纳(Max Rychner)是《新瑞士评论》的编辑,最近刚刚去世。他是当代最有教养的知识分子之一。与阿多诺、卢卡奇和朔勒姆一起,他在1960年9月号的《月份》(Monat)上发表了《回忆瓦尔特·本雅明》。
(11) 麦克斯·雷奇纳:《回忆瓦尔特·本雅明》,载《月份》,1960年9月。\欣*丸~夲_榊?颤~ ,蕪′错!内?容?
(12) 卡夫卡在这些问题上的见解比他的大多数同时代人更现实。他说:“父亲情结是许多人的精神食粮……涉及父辈的犹太教……父辈(对他们的子弟离开犹太怀抱)的含糊支持”;“他们(指子弟)的后腿依然站在父辈的犹太教上,但他们的前腿却找不到新的立足点”(卡夫卡:《书信》,337页)。
(13) 同上书,55页。
(14) 卡夫卡:《书信》,339页。
(15) 卡夫卡:《书信》,337页。
(16) 卡夫卡:《书信》,336~338页。
(17) 卡夫卡:《日记》,42页。
(18) 卡夫卡:《书信》,347页。
(19) 同上书,378页。
(20) 见本雅明1934年在巴黎发表的演讲《作为生产者的作者》。其中他引用了以前论述左翼知识分子的一篇文章。
(21) 转引自马克斯·勃罗德:《卡夫卡的信念和准则》(德文),1948。!0^0*小`税`枉¨ _无+错,内~容!
(22) 例如,布莱希特对本雅明说,后者论卡夫卡的文章对犹太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支持和安慰。参见《理解布莱希特》,123页。
(23) 卡夫卡:《书信》,183页。
(24) 在前面提到的彼埃尔·米萨克的文章中指出:“我们不贬低获得(作为哈曼和洪堡的继承者的)这种成功的价值,但也可以认为本雅明还是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寻求一种逃避的手段。”
(25) 这使人立刻想起布莱希特的诗《不幸的B.B》:
快乐食客把宴会大厅扫荡一空
这些城市只留下穿堂而过的风
快乐食客把宴会大厅扫荡一空
我们不过是匆匆过客,后有来者
什么都不值得一说
还值得一提的是卡夫卡在《1920年笔记》中标题为“他”的一段格言:“他所做的一切对于他都显得格外新鲜,但也因为都不熟悉,所以所做的一切也显得极其外行,确实几乎令人难以容忍,不可能具有历史性,因为它们扯断了各代人之间的联系,第一次打断了至少迄今还能被充分领悟的这个世界的乐曲。有时由于自负而使他为这个世界而不是他为自己而烦恼。”
而这种情绪的先驱者还是波德莱尔。
(26) 卡夫卡:《书信》,173页。
(27) 本雅明:《玩偶赞》,载《文学界》,1930年1月10日。
(28) 马丁·海德格尔:《康德关于存在的观点》,8页,法兰克福,1962。
(29) 马拉美:《众说纷纭——诗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