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艺术概念,后者在许多方面与我们今天的概念相同。”(20)
本雅明在《浪漫主义》的前言中宣称,论文的宗旨是“准确地确定浪漫派青年思想的积极成就”。他针对的是“极其流行的对浪漫派理论的现代误解”。(21)显然,他是想重新阐发早期浪漫主义的批判因素,借此进一步阐发自己在青年运动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所坚持的思想路线。
本雅明认为,早期浪漫派在方法论上的主要革新是“内在批判”。这一概念是本雅明对浪漫派各种批评概念的概括。所谓“内在”有两种意义。首先,内在是指审美对象自身固有的特点。作品的内在结构就提供了“对一切主观性的校正”。例如,施莱格尔“把精神法则贯彻进艺术作品本身”,结果,“评价就内在于对作品本体的研究和认识”。其次,内在是指潜藏的倾向。内在批评把作品看做没有完成的,但作品本身包含着独特的自我展开的动力。因此,“作品批评是对它的反思,只能是导致其内在内核的展开和绽露”。批评是对作品的潜在性质的开发,从而超越了作品本身,使作品不断产生新的意义。关于这种内在批判,本雅明采用了浪漫派的一个用语“觉醒”:“批评是关于艺术作品的试验。通过批评,作品的反思觉醒了。这就导致它自身的意识和认识。”
本雅明认为,批评的内在性保证了批评的客观性:“弗里德里希·施莱格尔提供的艺术批评概念的这种客观基础只能是关系到艺术的客观结构。”本雅明反复强调“早期浪漫主义的客观意图的力量”,特别是艺术批评概念中艺术的“客观法则”。人们通常认为,早期浪漫派鼓吹不受束缚的主观意志。本雅明在这里对流行观点提出挑战。在他看来,这种误解是由于浪漫派使用了含混术语造成的。浪漫派受唯心主义哲学家费希特的启示,采用了“反思”概念。但是,费希特的“反思”是“对自我的思考”,而浪漫派的“反思”是“对思想的思考”。反思的对象是艺术,而不是自我。所以,浪漫派的“主观性”是指一种自动的展开过程,而不是心理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