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吉亚独立不久,阿布哈兹于1992年7月宣布独立,格鲁吉亚中央当局派兵进驻,引发长达一年多的武装冲突,造成上万人的伤亡。*e*z.k,a!n?s`h/u-._n¨e·t\在俄罗斯和国际社会的调解下,冲突双方1994年5月在莫斯科签署了停火协定。根据这个协定,俄罗斯军队以独联体维和部队的名义进驻了阿布哈兹地区。此后,俄罗斯以各种方式加强与阿布哈兹的联系,如简化阿布哈兹人加入俄罗斯国籍的手续,重开通往苏呼米的铁路等等。格鲁吉亚则对阿布哈兹经济封锁和禁运。与南奥塞梯一样,阿布哈兹也成了格鲁吉亚境内一个事实上独立的国家,与格鲁吉亚维持着“冷和平”。
情况从2004年开始发生变化了。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北约开始东扩后,格鲁吉亚一直希望加入欧盟和北约,以换取西方的帮助和支持,对抗来自北方俄罗斯的危险。为此,格鲁吉亚积极向西方靠拢,支持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甚至响应美国号召,派兵参与美国主导下的伊拉克战后重建工作。2005年美国总统小布什访问格鲁吉亚,格鲁吉亚政府动员了15万人夹道欢迎,甚至将通往首都机场的路命名为“乔治·布什大道”。`二_八_看-书^网¨ .无+错/内_容¢但是由于本国国内阿布哈兹与南奥塞梯的独立倾向,国内局势动荡,因此欧盟和北约一直以来都未吸纳格鲁吉亚为成员国。格鲁吉亚想加入欧盟和北约,就必须解决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这也成了格鲁吉亚中央政府的一块心病。而一直想解决这块心病的人,便是格鲁吉亚新总统——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
萨卡什维利曾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人权学院和意大利佛罗伦萨法学院学习,1994年获美国国会奖学金在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和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习,毕业后又在美国一家律师事务所工作。这些经历决定了萨卡什维利的亲西方立场。2003年11月,萨卡什维利作为反对派领袖之一领导了迫使时任总统谢瓦尔德纳泽下台的“玫瑰革命”,并被反对派集体推选为总统候选人,在2004年1月4日的总统大选中获胜。2008年1月,在提前举行的总统大选中,萨卡什维利再次以52.21%的得票率当选为总统。他在其竞选讲话中宣称,将在新任期内“彻底而轻松”地解决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6_吆~看?书?枉/ ~追`醉~新_章`节?2007年,格鲁吉亚虽然在年末出现政治动荡,但是国民生产总值仍然取得了12%的增长速度,国力有所增强。萨克什维利推行的军事改革,使得格鲁吉亚军力和现代化程度大大增强,对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的军事优势更加明显。而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近几年积极谋求国际承认的步伐加快,让格鲁吉亚坐立不安。另外,2008年1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格期间,也曾暗示萨卡什维利在解决本国国内问题后,支持其加入北约。
同大多数国际问题一样,美国的身影在这一切背后必不可少。格鲁吉亚介于俄罗斯和中东之间,其本身不但对俄罗斯周边稳定、车臣问题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俄罗斯能否顺利发挥对中东的影响至关重要。对于正在警惕俄罗斯发展的美国和西方来说,这个位置也正是遏制俄罗斯控制中亚、在俄罗斯和中东之间打上“楔子”的最佳地点。因此,通过反恐战争已经把军事力量渗透到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的美国大力争取格鲁吉亚。美国先支持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在1997年成立“古阿姆集团”(GUAM),以此分化独联体。2003年又支持格鲁吉亚的“玫瑰革命”,亲西方的萨卡什维利自此上台。在与俄罗斯的博弈中,格鲁吉亚渐渐成为美国手中一张相当有效的牌。
而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伊拉克问题、伊朗问题、北约东扩以及反导问题对俄罗斯的步步紧逼,更加强了格鲁吉亚希望借西方之力解决分裂问题,并且对西方能够威胁俄罗斯、使其不敢出兵阻挠这一点上保持盲目乐观。但是萨卡什维利没有认识到,显然没有认识到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问题绝不等同于科索沃、伊拉克问题,因为阿布哈兹和南奥塞梯直接影响着——俄罗斯自身的安全利益和战略利益,俄罗斯绝不会坐视不管。更重要的是,他面对的对手是普京——在&ld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