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得到落实,车臣人大批返回北高加索,车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国得以恢复。·辛¨顽· ′ ·鰰_占? ·冕*费^粤_读.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后期,车臣人民度过了最为安定的三十年。苏联中央政府给予了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大量经济援助和补贴,首府格罗兹尼逐渐发展为一个石油工业城市。在整个苏联境内所有民族中,车臣人的出生率是最高的,车臣人口迅速增长。
不过,在“平静的70年代”,车臣还是显示出了它的与众不同:这个共和国的犯罪率奇高,游手好闲、无所事事的人特别多。1973年1月,车臣首府格罗兹尼发生了群体性事件。事后的2月13日,克格勃主席安德罗波夫在提交给苏共中央的一份报告中指出:“在1958-1972年间,因各种犯罪行为而被内务部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有115455人,也就是每6个城市居民中就有1个人……还有大量没有劳动就业的居民(约3万人)以及逃避兵役人员。顺便说一句,在格罗兹尼群众性闹事的最积极的参加者中,无业人员几乎占了一半。^k_a!n¨s\h?u\z¢h¨u-s/h.o,u~.*c′o^m?”可以想象一下,从1958年到1972年这最为平静的十四年间,车臣人因各种犯罪活动被迫追究刑事责任的达11.5万,平均每6个城市人口中就有1人(包括妇女、儿童和老人)因刑事犯罪而受到惩处,十分之一的城市居民(当时格罗兹尼大约有30万人口)在政府保证充分就业的公有制经济制度下无所事事,其比例大大高于其他民族。
那时,苏联从不披露民族关系内幕,使外部世界对车臣问题一无所知,直到多年后安德罗波夫的报告向外界披露,俄罗斯人才惊奇地发现——尽管苏联当局进行了几十年的无神论教育,但车臣人对伊斯兰教笃信不疑。车臣—印古什共和国内,穆里德教派共有300余个,宗教活动者多达1.2万人,而且不乏苏共党员、预备役军官、工厂经理、作家等。安德罗波夫当时建议,鉴于车臣—印古什形势持续紧张,存在着经常不断的挑衅行为,应在那里驻扎安全部队和正规军队,加强安全机构。
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成为改变历史的人物,他提倡“民主化”和“公开性”,却没有认识到苏联民族问题的严重性。.新¢顽.本?鰰?戦_ .醉?芯^章~结·庚¨芯·哙*直到1988年,戈尔巴乔夫还认为苏联不存在严重的民族问题。1990年11月23-26日,在格罗兹尼组建了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经过一番激烈争斗,苏联空军退役少将佐哈尔·杜达耶夫担任大会执行委员会主席。这个机构的决议里有如下内容:除车臣族人外,限制向共和国移民,不任命非本民族人士担任共和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内务部和检察院领导职务。
1991年6月8日,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第二次会议,宣布建立“独立的车臣—印古什共和国”。1991年10月27日,杜达耶夫领导的车臣人民全国代表大会在其自行划定的区域内进行了总统和议会的“选举”,杜达耶夫当选为车臣“总统”。杜达耶夫原名贾哈尔·杜季·穆西,生于1944年,出生后仅数周即随家族被强行迁往哈萨克斯坦,1957年才回到故乡。他成年后参加苏联红军,担任过苏联空军飞行员,毕业于坦波夫远程航空兵高级军事航空学院和加加林空军学院,36岁时被授予少将军衔,担任某战略轰炸机师师长,先后12次获得苏联政府和苏军的授勋,1987年担任爱沙尼亚驻军司令。杜达耶夫是车臣历史上第一个在俄罗斯军队中担任将军的人。1989年,由于对当地独立运动的同情,杜达耶夫命令驻爱沙尼亚苏军保持中立,缓和了苏联军方的态度,爱沙尼亚人对他感激万分。1991年,他被迫以“健康原因”退役,离开军队返回车臣。杜达耶夫只是个职业军人,并不是政治家。他“当选”车臣“总统”后所发布的第一个总统令,就是在1991年11月1日宣布车臣为主权独立国家。
此时,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各共和国对苏军遗产的瓜分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