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15岁的普京还在上中学,这正好是确定人生目标的关键时期。?鸿_特?晓*税-蛧, `埂^歆/嶵`全¢据他的朋友回忆,他们那时候一起去看电影,回来的途中还会模仿电影里的故事和人物对话,简直就跟着了魔一样。可想而知,当时像他们这样的年轻人还不知道有多少,克格勃,尤其是它的第一分局(对外情报局)成了当时年轻人梦想中的天堂。
多年后,普京自己回忆说:“我开始想当水手,后来还想当飞行员,还订了一份航空期刊。但最后,《盾与剑》这样的图书和间谍影片完全抓住了我的想象力。最让我惊讶的是,一个人能办到一支军队办不到的事情,一个间谍可以决定上千人的命运。至少这是我当时的理解。”《盾与剑》是根据瓦季姆·科热夫尼科夫同名小说改编的四部系列电影,当时风行全苏。之后又有一部连中国人也知道的间谍连续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同样风行一时。苏联著名演员吉洪诺夫在《春天的十七个瞬间》中所饰演的苏联特工马克思·奥托·冯·施季里茨(又译舒季里尔茨),在纳粹德国帝国保安总局潜伏长达二十年,在一次次危机中展现出沉着睿智的贵族气质,成功塑造了苏联特工人员的全新形象,这深深打动了20世纪70年代的苏联电视观众,更让普京下定决心——一定要成为一名克格勃的对外情报人员。*看~书?君` .嶵′鑫¢璋\节_更\辛?筷?
多年后,有记者问普京,当他梦想成为克格勃特工时,是否想到过克格勃在苏联历史上扮演的不光彩角色——比如在20世纪30年代的肃反和大清洗中造成了难以计数的苏联公民死亡。普京的回答很直接:“我根本没想,一点也没想。当时我们生活在集权国家,一切都被封锁了。我的朋友和我全然无知,所以我是带着浪漫的想法开始的。我当时是苏维埃爱国教育纯洁而又非常成功的产品。”
于是,在秋季的某一天,普京没佩戴共青团的团徽,甚至连身份证也没带就直接走到了克格勃的办公地。普京围着办公大楼转了转,最后走到门卫那里问:“克格勃的干部处在哪儿?”门卫很奇怪,但是也没说什么。对这样一个傻里傻气的中学生,告诉他也没啥大不了的,就说:“你还是去找接待处吧!”
辗转了三次,普京终于找到了接待处,一个干部模样的人接待了他。·看*书¨屋+小?说,王′ \首.发-普京大胆地开始了自荐,述说了自己的理想,并坦陈了自己现在的身份。那位干部并没有因此取笑普京,而是很善意地告诉普京——我们不接受主动来的人。
普京并未因此受到打击,他接着询问:“我有没有在那儿工作的可能性?应该怎么做才能进入克格勃的工作岗位呢?”
那个干部说:“小伙子,最简单的途径就是服满兵役或者接受某种高等教育,然后才能进国家安全部门的专门学校。”
普京接着问:“什么样的高等教育呢?”
那个干部回答道:“什么都行,但最好是法律专科学校或者大学的法律系。”
多年之后,普京回忆说:“或许他只是想快点打发我走,但我记住了‘大学的法律系’。从那以后,我就决心读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
读列宁格勒大学,进法律系,然后才具有进克格勃的资本。但是这时的普京刚上九年级,大学是遥远的。进大学要学的专业是法律,这区别于其他的专业和选择。于是,普京来到了附近的列宁格勒大学,直接进入了法律系的咨询室。最后,普京找到了他的答案,那就是抛下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专攻文学、语文和其他一些必修课程。
就这样,普京开始啃法律相关书籍,这一静心钻研就是两年。在这两年里,普京放弃了进技校的机会,一门心思准备列宁格勒大学入学考试。考上列宁格勒大学法律系并非易事,当时100个招生名额,留给中学生的只有10个,剩下的全给了军人。而一个中学生的名额大约有40个人争夺。最终普京的成绩是:作文是B,其他科目全是A——他被录取了。联想到当年他的小学老师说,如果他努力,成绩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