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不可?之前你不是极力劝说……”
“当时曹操进兵徐州,许都空虚,确实是绝好的机会,但此时曹操已经返回许都。?顽*夲¨榊\栈? ¨首^发+当时不出兵,现在出兵,岂非咄咄怪事?”
田丰的话语之中,隐隐带有指责之意,袁绍听着格外刺耳,露出了不快的神色。总是抱怨不休,真是个记仇的家伙!
“形势瞬息万变,时机成熟与否,每个人的判断自然不同……玄德,你以为如何?”袁绍又面向刘备询问道。
刘备反叛曹操,好不容易才由青州逃到冀州。他的部将关羽虽然投降了曹操,不过四散的部下得知旧主的消息后,纷纷回到寄身于袁绍军中的刘备身边,人数已然过万。袁绍势力庞大,增加万余人马并算不得什么大的变化。不过,“刘备投靠袁绍”这个事实却具有极大的影响力。黄巾起事之时还只是步卒头目的刘备,不知什么时候当上了指挥一方的将领,后又爬上了州牧的高位。世人都如此评价刘备:“洞悉世事,目光长远。”这个善于把握时代走向的刘备果断地抛弃曹操,投靠了袁绍——“由此看来,曹操果然成事不足,袁绍才是天命所归啊。_比!奇*中?雯^枉* _耕?新·蕞?哙/”刘备此举给世人心中植入了这种印象。袁绍很重视这种印象。作为名门之后,袁绍非常清楚虚名带来的效果。袁氏族人往往因为出身名门的虚名,获得了高于其实际能力的地位。
刘备想了一会儿,回答道:“如今曹操不得人心。董承密谋叛曹,事情虽然败露,被曹操诛灭三族,然而这不过是巨石露出地面的一角而已,大部分还深深埋在地下。曹操这棵大树,根基已经被这块巨石毁了大半,只要稍稍加力一推,很容易倒掉。”
“是啊!”袁绍满意地点头道,“况且还有天子密诏,讨伐曹操,名正言顺。外有玄德起事,内有董承谋叛,曹操营中早已千疮百孔了吧?”
“当真如此吗?曹操人马论数量虽然不及我军,然而曹操用兵千变万化,万不可掉以轻心。曹操阵营此时或许确有动荡,果真如此的话,还是多用奇兵,使其疲于奔命才是上策。”田丰坚决反对大规模出兵。他主张以奇兵——游击战的方式拖垮曹操,三年之内便可不战而胜。\微,趣,暁/税_旺~ ¢追?罪~芯,蟑¨截!
“明明有天子密诏,却以奇兵为战,岂不成了天下的笑柄?这也是对天子的不忠啊。”袁绍认为,既然出兵,就要高调宣扬天子密诏,举全军讨伐曹操。这位出身名门的主帅,向来看不起游击战。那种战法是普通百姓起义时所用的,不是堂堂英雄应该采取的。
袁绍未采纳田丰的提议,让刘备放下了一颗心。对曹操而言,眼下最头疼的正是东北发动的游击战。若如田丰所言,打上三年的游击战,曹操说不定真会被袁绍拖垮。倘若袁绍吞并了曹操,天下便再无人能与之抗衡了,刘备也再无机会走向前台了,只能作为袁绍手下的一员部将终老此生。不!刘备心中暗叫:“必须削弱袁绍的势力。”在这一点上,曹操与刘备一致。正因为如此,两个人才能暗地里结成同盟。刘备知道,假如袁绍想采用游击战,自己无论如何也要想办法打消他的念头,他甚至还买通前线主帅。不过,还没等刘备表示反对,袁绍自己就先拒绝了这个提议。“我要以堂堂之势讨伐曹操。”直到最后田丰依旧在反对。
军事会议结束后,刘备凑在袁绍耳边说:“大军出动之前,田丰说不定会四处宣扬他反对远征的意见。这难免令人担心。”
“我决定了的事情,绝对不会再更改,他再反对也没用。”袁绍说。
“即使计划不变,但田丰的反对恐怕也会影响全军士气。倾尽全军之力讨伐曹操之际,士气若是低迷,恐怕……”刘备露出担心的神色——不,他的确是在担心。袁绍缺乏决断力,虽然他嘴上说自己做出的决定不会更改,但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