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借口途中染病,终于免了入宫之苦。话虽如此,蔡邕既然已经名扬天下,再想隐居乡野,便是难上加难的事了。
野无遗贤——此乃为政者的义务。
在政界飞黄腾达的野心,与蔡邕的性格格格不入。然而,朝廷的征召无法辞退,他便想走自己喜欢的学问之路。他历任郎中与议郎之职,负责编撰史书。此后受诬获罪,被流放至五原,与太守王智不睦,只得去往南方。王智是权倾一时的中常侍(职掌宦官)王甫的弟弟。世人皆赞许蔡邕不畏权贵的精神——与他本意相反,他的名望越来越高。
这一名望,便为董卓所利用。入主洛阳、掌握实权之后,董卓便想征辟蔡邕。蔡邕使出了老手段——称病不仕。
董卓大怒:“我有能力诛杀一族,蔡邕如此不识抬举,看我如何教训你。”
蔡邕闻言,出于无奈,只好应召出任祭酒(相当于大学校长)一职。出人意料的是,贪得无厌的董卓竟然非常中意毫无私欲的蔡邕。大约是因为反差太大,已经越过了反感的界限,转而生出好意了吧。
迁都长安的时候,蔡邕已经被任命为左中郎将,封为高阳乡侯,属贵族之列,俨然是董卓派中的大人物了。
“竟然连如此清廉的蔡邕都……”世人都对这一事实大感诧异,纷纷议论,难道董卓也有什么可取之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