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 > 第229章完结

第229章完结

惭德与大功

太宗赵炅一生,有“惭德”四:

太祖开宝年号当年未尽,着急改元,是一;

赵廷美大案无可奈何中的处理,是二;

由“雄猜”之言,不慎逼死赵德昭,是三;

没有为太祖皇后送葬成礼,是四。?x-q^k-s¨w?.\c^o′m′

但他又有“大功”四:

抑制藩镇种种苗头或可能性,没有让立国几十年的大宋帝国回到乱世,确定太子,回到古制,完成权力和平交接,是第一大功。

平定北汉,收复清源、吴越,获取中原尽可能辽阔的活动空间,是第二大功。

至于与契丹和战二十年,有胜有负,算不得大败。高梁河、岐沟关两场战役失利,最后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雄心,但总算守住关南之地。从战略意图而言,双方算打一个平手。但在战争中,开始令帝国精英有了“战争与和平”的思考,这样,就让中国(大宋与契丹)在纯粹的丛林角力状态,有了理性展开。从人类战争史考察,太宗朝与契丹的和战,为地缘政治提供了至为珍贵的人类智慧,那是通往“澶渊之盟”的沉重而又必要的铺垫。`咸*鱼+墈.书′蛧′ .追*罪¨芯·章~結′中国人在政治实践中的理性一旦得到意味深长的展开,和平,是可能的。而和平,对人类福祉而言,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故与契丹战和功过相抵。

第三大功是文治。

太宗一朝推演科举、编修大书、奖掖人才,在“偃武修文”方向上成就更为卓著。这是万世不朽之文化基业。

太宗本色是文人。

在所有这一切之上,太宗对中国文明最了不起的贡献是他恪守了太祖订立的种种制度,坚守“仍旧贯”之保守主义理念,以《誓碑》为“祖宗家法”大宪章,延续了大宋帝国的光荣。越是理解中唐以迄于五代的乱世,越是理解太祖、太宗的光荣。他们在军政方向上,为中原在地缘管辖方向上的统一,以及在圣贤理念照临下的治理,做出了前所未有的创造性贡献。

这应该算作太宗的第四大功。

与太祖一样,太宗也是大宋帝国三百年的“立法者”;但太宗的“立法”,更多是承认太祖赵匡胤的《誓碑》,并将其接续下来,成为帝国最为重要的一种政治程序。¨完. , ¢榊,颤. ,唔¨错/内.容′如萧规曹随一般,赵炅的率由旧章,事实上成就了赵匡胤《誓碑》的正当性、合理性、合法性。太宗践祚第二天,诏书说到“五条意见”的最后一条:“先皇帝创业垂二十年,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这里的“纪律”,就意味着他对《誓碑》的肯认。我甚至有理由猜测:公元976年,农历冬十月癸丑,那一个大雪的深夜,赵家老二、老三,这两个皇上在宫中密谈的内容,很可能包括了《誓碑》。这是理解“金匮之盟”暨“兄终弟及”之后,大宋政策连续性的线索之一。

太祖一朝,没有一个因为“上书言事”而被杀的士大夫。

太宗一朝呢?有一个近似的案例,鲜少为人提及。

太平兴国末年,孟州有一人名张两光,考进士殿试不合格,落第,于是“纵酒大骂”,热闹的街衢中,围观者很多。他越骂越不像话,逐渐开始“言涉指斥”,也即直呼皇上名字而加以责骂。被巡官发现,抓捕,汇报到朝廷。史称“上怒”,结果张两光被杀。

《誓碑》规定的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个张两光如此开骂,已经不是“士大夫”,而是“癫狂文人”“犯法文人”。这样的“文人”与“士大夫”不是一个概念。《誓碑》从法制上保障言论自由,并没有包括犯法自由。张两光不是“上书言事”,而是&ld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