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又有了让各路转运使监察各地方的刑狱,避免冤滥。!歆.完\ ¨ +鰰¨戦! ¢追,最~鑫.彰-結\为解决地方刑狱责任问题,下诏令诸州必须十天检查一次。
这些事,渐渐让太宗意识到:中原还有很多问题,民生依旧艰苦。于是,决定停止封禅大典。他对宰辅说:“封禅之废已久,今时和年丰,行之固其宜矣。然正殿被灾,遂举大事,或未符天意。且炎暑方炽,深虑劳人。”
古来的封禅大典已经废除很久了。现在天时好,年头也好,施行封禅也应该是合适的时机。但是宫中两座大殿被火烧毁,如果就这样举办封禅这么大的事,恐怕不符合天意。况且天气这么炎热,我很担心人们的劳苦。
史称“乃诏停封禅”,于是正式下诏,终止封禅大典。到了冬天,需要向天神地祇祷告时,只做了“郊祀”,也即到南郊举办了一场活动。
封禅,是一场浩大工程,出于“民生”考虑,太宗不办了。就这件事看,太宗比真宗更体恤民情。宋真宗后来的一场封禅大典,被人们讥评了一千年。
汴水抗洪
淳化二年(991)六月,汴水在浚仪县决口,冲毁了堤坝,洪水泛滥到民田。?1\3?x!s!.~n¨e`t·
浚仪县就在开封辖境之内,距离京师很近。太宗很是忧虑,一大早就乘坐步辇出了乾元门来察看险情。宰辅、枢密使都在路上迎着谒见,说水势太大,劝太宗“回銮”。
太宗说:“东京养甲兵数十万,居人百万家,转漕仰给在此一渠水,朕安得不顾!”京师汴梁供养甲兵数十万人,居民有上百万家,转运漕运,都要仰仗汴水这一条大河!朕怎么能不管不顾!
说着,车驾进入泥泞之中,太宗干脆下来步行,走了一百多步,跟从的大臣人人震惊畏惧,害怕出事。殿前都指挥使戴兴亲手将步辇从泥淖中捧出来。步辇,是一种担架形制的代步工具。担架是抬躺着的人,步辇是抬坐着的人,故步辇比担架要宽大。太宗在泥水中下诏:督促步卒数千人堵塞汴水决口。太宗在现场,士卒奋勇,百官砥砺,天还没有黑,堤岸就已经筑好了,大水回到河床,水势平定。
这时候,君臣才开始按礼讲究次序,官员们开始进膳。大家互相打量时,发现人人都一身泥水。浚仪县的知县宋炎,感到地方出事,皇上亲自来抗险救灾,吓得不敢出来。·晓`说-C¨M+S? ,免~废/越`独?有人建议给宋炎治罪,太宗特意下诏赦免他的渎职罪。
海东青与白花鹰
帝王之节俭,关系“民生”,在帝制时代也是一件大事。
身居权力巅峰,真实的节俭,也即非表演式的节俭,就是一种“克己”行为。不仅减少宫禁开支,减轻庶民税负,更因此而影响近臣、朝臣以及地方官吏,形成一个以“天下为公”为帝国总诉求的道义邦国暨廉节政府。如果不是这样,帝王的穷奢极欲,必将加大宫禁开支,并“带动”一批贪腐官员,形成一个掠夺性团伙,沆瀣一气,加重赋敛,剖克民众。这样,帝国的合理性合法性与正当性就开始流失,于是,流血中的“君主易位”“社稷倾覆”“改朝换代”就成为一幕惨厉活剧。任何一个有道邦国,君臣士庶,都不愿意看到这类风景。
太宗像太祖一样,个人生活厉行节俭。
各州郡都有向京师“进贡”的行为。太宗在端拱元年(988)二月九日下诏,令诸道、州、军,诸色人等,正常“进贡”之外,“不得以珍禽异兽来充贡奉”。“珍禽异兽”之类,非帝国急需,且远距离运输,劳民伤财。
夏州赵保忠向太宗贡献一种鹰隼,号“海东青”,太宗说:“朕久罢游畋,无事此也。保忠时出捕猎,今当还赐之。”朕已经放弃游猎很久了,已经不用猎鹰这类东西了。赵保忠在西北时常外出捕猎,现在还是退还赐给他吧。
不久府州观察使折御卿又来贡献白花鹰,太宗命令当着折御卿的来使,将名贵的猎鹰放掉,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