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来了个知府赵昌言,他知道这个缘故,但是抓不到把柄。?秒+漳*节?晓′说`徃_ -耕~薪!最+哙+一天,巡河的堤吏来汇报,说大河决口,很危急。赵昌言直接命令军民到土豪家里去取囤积的干草,救急。从此没有人敢再这么干。
太宗朝,距离五代不远,道义天下远没有建立起来;奸商在川中茶叶的经营中与官方勾结,是非常有可能的。
直到南宋乾道年间,还有四川制置使胡元质上疏说:“为蜀民之病者,惟茶、盐、酒三事为最;酒课之弊,近已损减。蜀茶,祖宗时并许通商,熙宁以后,始从官榷,当时课息,岁过四十万。”胡元质认为太祖太宗时允许茶“通商”,从熙宁年间之后,才开始“榷茶”,这个说法不确。但认为是“蜀民之病”,确有道理,与苏辙意见一致。不过应该知道的是:“蜀民之病”不在法律规定额度下的“榷茶”,而在于地方场务官员在“榷茶”之外对茶农的违法掊取,以及茶叶商人对茶农的违法榨取。官商勾结才是“蜀民之病”。
博买务
更重要的,是“博买务”的设置。^天,禧\小~税^枉/ _勉.费?悦\黩¢
宋师覆灭后蜀之后,孟昶宫中府库所藏财货,经过前蜀、后蜀两代集聚,数量相当可观。宋师将其大部辇运到汴梁。
一般以为这是一种对地方的剥夺,甚至将它讲述为王小波起事的主因。
其实不是。
财货原属后蜀皇室,与地方关联不大,更与民众关联不大。而且大宋施行的是中央禁军制度,也即国家野战军主要集中于京师,所有军需费用都要由中央财政支出。而地方上的军政大事,也由中央财政支出。这是当初太祖与赵普等人制定的基本国策,其目的主要是防备地方的财政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崛起。后蜀没有了,不必在川中维持原来后蜀的国家军队;而川蜀现在所有的军政开支,都由朝廷支付。原来后蜀庞大的国库积存,理应转为国家所有。所以,事实上后蜀这些财货收归朝廷是必须的,也是应该的。
《续资治通鉴》有记载,王小波起事的当月,有关部门向朝廷汇报,说国库中储备的“油衣帟(音易)幕”,油布雨衣、帐篷帷幕,大约数万段,已经破损,准备毁弃。太宗不允,下令,将这些东西煮洗干净,染上各种颜色,制作几千面旗帜。?鸿¢特·晓¢税*徃? !庚?辛!最?哙¢如此勤俭,令《续资治通鉴》的作者也忍不住要发议论:朝廷自克平诸国,财力雄富。然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故费用浸多。帝孜孜庶务,动以爱民惜费为本。
自从朝廷收复中原诸国之后,财力更加雄富。但是因为在京师聚集中央禁军,用度较大,因此外州一般不留多余财富。天下各地所有支出,也都由中央财政支出,所以朝廷这边划拨的费用也越来越多。太宗勤勉专心于天下事物,总是以“爱民惜费”,关注民生节约支出,作为国家财政的根本。
理解“聚兵京师,外州无留财,天下支用悉出三司”,即懂得辇运后蜀财富于汴梁的正当性。
但辇运,就要关联到人力。士兵转运,四十卒为“一纲”,号为“日进”。这批货物“日进”运输了几年的时间。这是造成庶民牢骚的原因之一。
蜀都库藏空虚后,有“牟利官”开始动脑筋,要继续向蜀民聚敛,于是川蜀之地,除了正常赋税之外,另外设置了一个机构,名“博买务”。各个州郡规定的织作布帛等等,都不许私下买卖。而“日进”上供,又常常加倍加大工作量。负责督责地方辇运和“博买务”的官员,对小民又锱铢必较,差一点也不成。茶叶,也应该在“博买务”的范围之内。
“博买务”不仅仅是专卖机构,它更是宋代在蜀地突然降生的国营垄断机构。这种垄断带有突然性。此前不垄断,忽然来垄断,原来那些以被垄断行业为生的小民就断了生路。
当茶叶也被垄断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