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顺之变”为何影响大?主要原因是,王小波以十世纪末私营茶商的政治洞察力,天才地提出了“均贫富”的政治主诉求,犹如现代广告语作用于消费者购买欲望的“金句”,一下子击中了巴蜀庶民,乃至于人类潜隐着的欲望:“我,也要富有。!0?0`暁_说~王* _最?鑫.蟑,踕¨更*芯?快.”
百多年后的洞庭湖民变首领钟相,也提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政治主张。
就“天道”,而非“人道”而言,这是再正当不过的欲望诉求:富有,是正当的;均贫富,也是正当的;《老子》论“天道”“人道”,有名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按照“天道”,没有人理应在贫困中生活;也没有人理应在剥夺贫困者以后在富有中生活。但解决这个生命难题的全部秘钥都在于:如何富有?经由何种手段达致富有?国家是否提供了正当富有的规则?如果国家暴力剥夺了我可能富有的机会,让我富有无望,我应该怎么办?假如我有足够的控制能力,如何在政治治理条件下“均”天下之“贫富”?更重要的:让天下人人均有、均富,是可能的吗?
王小波与钟相,用他们的行动给予了回答:
如何富有?抢劫。/精*武^小-说^王? !追\醉\薪~彰\踕`抢劫的对象就是官府与富人,将其财产收归我有。
经由何种手段?战争。只有战争胜利,才能成功抢劫。
国家是否提供了正当富有的规则?没有。因为我走向富有的“谋生—竞争”活动没有政策法律的保障。
如果国家暴力剥夺了我可能富有的机会,让我富有无望,我应该怎么办?造反。只有造反才有可能让我富有。
假如我有足够的控制能力,如何在政治治理条件下“均”天下之“贫富”?不知道。
让天下人人均有、均富,是可能的吗?不知道。
这样,就与帝国诉诸秩序的政治管理发生了冲突。~q·u`s·h.u¨c*h,e`n¨g..^c\o?m`
王小波为何发动变乱?按近代流行意见,一般以为是中央财政对川蜀地区剥削过重。但事实恰好相反,《续资治通鉴》明白记录:川中“赋税轻”。这是因为太祖收复川中后,对孟昶的后蜀经济政策多有调整,很多捐税都免了。川中,就像一个享有多种优惠政策的“特区”。几十年下来,与中原地区比较,赋税轻得连朝廷的财政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了,要求增加赋税。
《续资治通鉴》记录说:
三司尝建议剑外赋税轻,诏监察御史张观乘传按行诸州,因令稍增之。观上疏言:“远民易动难安,专意抚之,犹虑其失所,况增赋以扰之乎?”帝深然其言,因留不遣。
大宋财政部曾经建议:剑外也即川蜀赋税很轻,应有调整。于是太宗下诏令监察御史张观乘驿站车马前往,巡查川蜀诸州,并视情况做些增税的调整。张观上疏说:“远处的庶民容易动,不容易安;即使是专门去抚慰,还要担心哪里做错了,会得不偿失,何况增加赋税去扰民呢?”太宗认为他这一番话说得很有道理,于是留下张观,不再派他下去。
所以,“剥削地方”似不是王小波起事的充分必要理由。
还有着一种很具体的说法。在“剥削地方”中,主要是在茶叶方向上的盘剥。是川蜀茶叶市场被国家垄断,导致茶农王小波等谋生困难,于是起事。
这个说法源自苏轼的兄弟苏辙《论蜀茶五害状》。苏辙说:“五代之际,孟氏窃据蜀土,国用褊狭,始有榷茶之法。及艺祖平蜀之后,放罢一切横敛,茶遂无禁,民间便之。其后淳化之间,牟利之臣始议掊取。大盗王小波、李顺等,因贩茶失职,穷为剽劫,凶焰一扇,两蜀之民,肝脑涂地,久而后定。自后朝廷始因民间贩卖,量行收税,所取虽不甚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