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 > 第174章完结

第174章完结

他还很清廉。_a-i/l+e·x^i?a*o~s_h`u_o~.\c¢o?m′过去,大臣入相,子弟可以“袭父荫”博得一个清要之职,就像皇上的子弟出生不久就可以封王,享受“食邑”一样,大臣的儿子也可以在出生之后即享受俸禄。这算是一种皇朝特权,与现代君主国,袭用祖辈爵位意思相仿佛。但这种“特权”只在物质俸禄和荣誉尊严方面,并没有政治上的参政议政权力。卢多逊做宰相时,循例为儿子卢雍授官,起家即为水部员外郎。这是属于工部的一个司下面的干事,当为八品,后来就援例成为制度。现在吕蒙正儿子也要“袭父荫”,就上奏说:“臣忝居甲科及第,释褐只得授将作监丞,九品京官。天下才俊,很多人没有机会,最后老于岩穴,默默无名,不沾寸禄者,太多了。今臣之子刚刚离开襁褓,就获这个荣誉职务,臣担心受到阴间谴责。请求以臣释褐时的九品小官补给他吧。”太宗答应他的请求,从此成为定制。

吕相应该属于“不语怪力乱神”“不贵难得之物”的人物。有一个朝士家里藏有一个古镜,自言这面古镜“能照二百里”,打算献给吕相,意思就是要与吕相结交。,比,奇¢中/雯+蛧, ·已¨发/布*醉.新?蟑,节?吕相一笑道:“我一张脸横竖不过碟子大,哪里用得到去照二百里。”听到的人很叹服他的机智。

吕相没有做官时,因为母亲被休,生活很贫困。等到富贵以后,特别爱吃一种“鸡舌汤”,每天都要吃一碗。有一天他在自己家花园游逛,老远看见墙角有一座土山,就问这是谁干的,干吗用的。左右回答:“这就是相公您吃鸡杀的鸡毛啊。”吕蒙正很惊讶:“我能吃多少鸡啊?能有这么大一座土山?”左右回答他:“鸡,一个舌头才多大点?相公您一碗汤要用多少鸡舌头?您吃鸡舌汤多久了?”吕蒙正这才恍然大悟。于是默然反省,从此绝不再食。

太宗驾崩后,营葬时,吕蒙正感到自己这一生主要业绩在太宗一朝,很感谢太宗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他不弄虚假的“感恩”,直接拿出家财三百多万,来资助修建陵寝。下葬日,他哭得特别悲哀。人以为“得大臣体”。

吕蒙正死后的谥号是“文穆”。?s-o·s^o¢x!s!w*.*c·o+m+

风浪中端坐

吕端,是那种轻易“不动心”的人物,看事、做事,有定力,外界纷扰,不影响他的判断力。

太宗朝,他做朝官考功员外郎兼任侍御史知杂事,前者略相当于负责考核官员政绩的组织部干事,后者则属于监察院和最高法院的副官。在这个职务上,他有一次漂洋过海出使高丽,回程时,大船遇到风浪,船上桅樯被大风折断,船上人没有不恐惧的,但吕端就是不恐惧,端坐读书,一如在自家斋阁之内。跟他同行的另一位官员,将船上所有比较沉重的东西,包括高丽国的赠送物品,都扔到海里,这才勉强回到中原。

此事一如后来的王阳明,在千军万马箭矢飞射中,可以端坐不动,在死亡来临之前,可以微微一笑,道一声“此心光明,亦复何求”,而后长眠。这种修养,史称“功夫”。获致这种“功夫”,必有此前多年历练而后可以功成。

“功夫”,来源于孔子。孔子可以在恶人桓魋的围困中,道一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还可以在颠沛流离中“弦歌不辍”。而在日常的姿态,则是“恭而安”,心存对天道的恭敬,而安于种种际遇。

这种“功夫”的思想源头则来源于《大学》:“……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就是知道自己的存在目标。对一个心存高远的人来说,他的目标即是使命,那是必须要达至的此岸存在。当这种目标已经内化为生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