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文功武治宋太宗 > 第102章完结

第102章完结

契丹进入边塞,一般没有更多粮草供给,基本靠抢掠满足需要,史称“利夫虏获”,靠劫掠来获利。`晓/说^C′M\S· +唔*错~内.容`大宋于是有了“清野坚壁”的策略,以此来挫抑契丹的“虏获”。但是契丹一旦越过边境要塞,河北平原几乎没有驰骋障碍,于是草原大兵散处于原野之间,成为一股一股的小部队,直接从庄稼地里抢获中原收成。太宗为此特意颁下一道策略,史称“圣谋”:选骁勇骑士,并招募禁卫军中有胆略的士卒,让他们带领小分队,在契丹活动地区,分成数十队,乃至上百队,埋伏在边境稍内要害之地,等到敌人来侵略,就与宋师一表一里,抓住战机剪灭契丹的一个个小股部队。这应该是大宋最有意味的“游击”作战。“游击”战士们,白天到处虚张旗帜,依托平原地区有限的林木,作为掩体,让契丹不知宋师虚实,恐惧生疑;晚上则潜伏于郊野,擂动战鼓,让契丹心惊,仿佛感受到腹背受敌,不敢轻出妄动。而宋师则互相知道底细,可以相互增援——东边袭击,契丹奔赴东边迎敌,但西边的战鼓响了,如此往复不已,则让契丹疲于奔命,最大限度地保障了河北农民的财产利益。\w¢z-s`x.s¢._c-o/m!

马知节赞同太宗这个“圣谋”,更补充一个意见:“北面边境之地,看似横亘几百里,好像很长,但要害之地就几处,最重要的是从冀北通往西山的一路。宋师可在此地列阵,各设奇兵为应援,使契丹长久不能进入。等到敌人疲惫之际,就用偏师轻骑去迫近它,袭扰它。如果契丹来犯我境,我军可以深入到敌后力战,他们将颠簸奔波,自顾不暇了。”

太宗可能没有接受这个意见。

西北夏州首领李继迁,一直在大宋和契丹之间走钢丝。现在看到契丹大胜,马上一边倒,向契丹表示:愿意跟契丹联姻,如此,我西夏将永远做契丹的藩辅之邦。萧太后当即懂得这之中的政治分量,然后以契丹主名义下诏:皇族中的一位节度使的女儿封为义成公主,下嫁西夏李继迁,并赐马三千匹。

大宋西北又多了一个劲敌。

契丹河北得手后,开始放心大胆地在晋北用兵。

张齐贤那里顿时紧张起来。

厢兵“一以当百”

契丹大军出现在代州城下时,守城司令马正打开南门,率本部出城列阵迎敌,敌众我寡,战斗进行中,有了渐渐不支的倾向。¢鸿*特¢晓.说\王· `追,蕞!薪/璋\结?而副司令卢汉赟却组织守军加固城防,不敢出城。这样下去就等于将马正一部葬送敌阵。书生张齐贤见势不妙,当即将早有准备的两千厢军组织起来,“誓众感慨”,一番誓师动员,慷慨激昂,厢军都被鼓舞起来。于是再开城门,张齐贤亲率这一批从未经历战阵的代州儿郎,从马正阵营的右面绕过,直击敌阵。援兵突现的战争威力再一次呈现出来,马正一部顿时振作,契丹敌寇当即惊慌。张齐贤这位书生,初临战阵,有忘死舍生的功能场。据说张齐贤长得“体质丰大”,身材胖大,骑在马上,驰骋冲突起来,也很有重量感。他训练的这一支队伍,史上给了四字评语:“一以当百”。契丹在忽然出现两千人惊天的呼喊中,胆怯了。于是“却走”。这两个字有意思,战场之“却”,就是“退却”;“走”,在古汉语中,往往就是“跑”,所以“却走”的准确意思就是“跑着退却”,也即“在退却中奔跑”。这是什么意思?就是“逃跑”。张齐贤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了代州保卫战的胜利。

这一战的意义主要在厢军——如果训练得法,厢军可以一战。

史上的厢军往往不能战。“君子馆之战”后,契丹掳掠河北,历史记录中有言:“时沿边疮痍之卒不满万,计料乡民为兵,皆白徒,未尝习战,故辽师所至长驱……”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