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140章完结

第140章完结

真宗罕见发怒,要将这些朝士付御史审讯。*求\书~帮· ,嶵?歆·章-结.庚¢鑫¨筷·

此事大案一成,就要流血。

王旦不安,于是上书说:“占问之事,乃是人之常情;何况这些书信并没有涉及朝廷,不足以定罪。”

但真宗怒气不解。王旦于是将自己与江湖术士曾经有过占问的书信呈上,说:“臣年少时,也不免于此。如果一定要为此而定罪,请将臣一道付之于大狱。”

真宗沉吟道:“此事,朕已经发下诏令去了,怎样可以免掉?”

王旦说:“臣为宰相执国法,哪里敢将诏令随便下达。幸好,臣还没有下发而让这么多人获罪。”

皇上的诏令要发到中书也即政事堂,由宰相签发。如此宫禁与中书一体,可使国家政令统一。诏令一般由翰林拟写(政令则由知制诰拟写),到了中书,遇到“不合”之处,可以“驳回”重拟。此一层意思,是保证国家法令的严肃性与妥当性。所以王旦可以“压”下皇上诏令,暂时不发,来争取圣意变更。?微¢趣?晓*税+网? ?庚¢芯`醉~快/

史称“帝意解”,皇上不再坚持己见。而王旦回到中书,将江湖妄人与朝士往来的书信全部焚毁。不久,皇上又想反悔,想看看那些书信到底都写了什么,就派人跑来调取。但是书信只剩下了一堆灰烬,于是众多朝士们都得到了保全。王旦此举,得到士林赞誉。

王旦留守京师

与李沆相似,王旦也不喜欢多事。

有一位都尉,很好与士人交游。有一天,都尉招呼从官,叫了几位官妓吃酒,一直吃到夜半。这事似“有伤风化”,于是有台官即负责监察的职官准备弹劾之。王旦的好友杨亿在上朝的闲暇说到这个事。王旦不发表意见,退朝后,用红笺写了一首小诗给这个都尉,并且注明以未能参加这个风流夜会为遗憾。第二天,真宗将台官弹劾都尉的章疏拿出来给王旦看。王旦说:“臣知道这个事。也曾经给都尉写了诗,遗憾的是臣没有去参会。人们总说天下太平,但太平是什么样子的?人们不知道。这事可能就是太平之象吧!”

真宗一听也是,多大个事啊!于是这事也就过去了。

就像古今中外,文明邦国从不禁妓女卖淫一样,宋时也不禁此类事。`j^i`n*j′i*a¢n-g/w?x-c¨.,c`o~m\

王旦在宋太宗晚年时,就已经做到兵部侍郎。到真宗践祚,即拜为中书舍人,几个月后,又调任翰林院学士兼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兼门下封驳。前者是吏部事,负责官员考核升迁,后者则属于门下,直接归中书省即宰辅管理,是掌受天下奏状的机构,而封驳则是银台平行机构,主要负责封还皇上有问题的诏令,驳回朝臣有错误的奏章,每天的工作就是审核重要文件,国家的尊严在政令之确当与否。王旦掌管此事,成就不错,所以真宗很能理解他的贤能。名臣钱若水也很欣赏他,曾认真推荐王旦,说他适合做大事。真宗后来就一步步提拔他,直到做成当朝宰相,平章事。

圣贤人物大多都有孔夫子“温而厉”并“恭而安”之相,温和而又庄肃,谦恭而又安静。王旦也在这一行列。他很少对家人生气、发火。有时遇到饮食落了尘埃或有了污染,他也不去追问责任,只不过不吃而已。家人恶作剧,曾试着将少许墨汁投放到肉汤中给他。王旦一见,只是吃饭,不吃汤。家人问他为何不吃汤,王旦从容道:“我今日偶尔不喜欢吃肉汤。”后来家人又把墨汁投放到米饭中,他就对家人说:“我今日偶尔不想吃米饭,可另外备点米粥什么的。”

“澶渊之盟”前,真宗亲征,王旦开始跟着真宗一道,后来京师留守患病,王旦驰回京师“权东京留守事”。临行前,王旦见契丹举倾国而来,形势莫测,就对真宗说:“期望陛下宣召寇相,臣有重要陈述。”寇准到后,王旦正经奏请道:“我离开澶渊,如果十天之内,没有得到捷报,臣应该怎么办?”这话说得实在令人惊悚,笔者读史至此,也感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