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意”之下真宗“侈心起”
大宋有司,不少人不愿看到国家陷入疯癫一般的庆典中,他们担心“东封”之际再“西封”,于是大中祥符元年八月,也即“泰山封禅”前两个月,他们就上书说:“西汉祭天在甘泉泰畤坛,祭地在汾阴后土祠。?墈?书¨屋` ¢耕¢薪\最¢全-后汉开始定南北郊祀祭祀五方神,那么今天的汾阴后土,本来就是汉代以来的地祇所在。不久我大宋东封泰山,还要在社首山‘禅地’,也就等于是祭祀了地神。如此,汾阴的后土祠不应该同时再祭。再说,唐开元十二年、二十年虽然在汾阴脽祭祀后土,但在十三年泰山封禅时,并不另外祭祀后土。臣等愿意东封车驾出京后,派遣官员到汾阴告祭,封禅之日不再到汾阴同时祭祀。”
真宗更知道一场祭祀大典耗费国帑不菲,因此同意有司意见,即在泰山同时祭祀天神地祇,就不再专程赴汾阴西封了,甚至以后也不再西封。所以,最初,真宗是没有祭祀汾阴后土神的打算的。¨第,一/墈¨书*蛧- !芜~错~内·容?
但,究竟在哪里祭祀地祇算是正宗?
山东地界的社首山上社首坛?
山西地界的汾阴脽上汾阴祠?
这事不免纠结。
纠结中,更出现了“不可违”的“民意”。
民意认为,东封了泰山,也应该抽出时间再来西封汾阴。
真宗开始为民意所迫。
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月,知河中府(永济县,今属山西运城)杨举正向朝廷报告:河中本府父老僧道1290人联名上书,请求车驾亲自来汾阴祭祀后土,并且还要到朝廷来亲自请求。当时的宁王,真宗的兄弟赵元偓“领护国军节度使”,而护国军镇所就在河中,所以也接受河中父老拜请,来撺掇皇兄驾幸汾阴。但真宗下诏不允,又诏告河中:不要让父老来朝廷。
但是满朝文武已经被“泰山封禅”这一场大典煽动起来了,热情不退。于是,到了七月,文武官员、将校、僧道、耆老三万多人“诣阙”,即到朝廷请求祭祀汾阴后土。*丸\夲?神!栈! \首?发¢
真宗仍然不许。
他还是担心动用国帑太多,毕竟各种兴作都要用到钱帛。
丁谓似乎看透了真宗心思。
有一次,真宗召集近臣到龙图阁观书,翻阅到一部唐代的旧书《元和国计簿》,这是一册关于财政方面的档案。三司使丁谓趁机对真宗说:“唐时,江淮地区每年漕运米粮到长安,不过四十万石,现在,运到汴梁的达到五百余万。府库充盈,仓廪满实。”
真宗听到这个数字,大为高兴,就对丁谓说:“民间康乐富有,实在是有赖于天地祖宗降下祥瑞啊;但是国家有如此储备,也与你这个财政部长尽心尽力有关系啊!”
这件事让真宗觉得国家似乎有花不完的钱。于是,当年李沆担心的事出现了:真宗皇帝“侈心起”。
于是,八月间,诸臣表章上到第三次时,真宗心动,让大臣陈彭年搜寻历代关于祭祀后土的兴衰记录,然后,拿着这个记录给臣辅们看后说:“以前的历史记录,说‘郊天’而不祭祀地祇,有失阴阳对偶之大义。朕这次既然东封了泰山,汾阴脽上的祭祀,恐怕不能缺少,何况河中父老又多次申请。我只担心,泰山封禅事刚刚完毕,这才几年,就要行这个大典,岂不是又要因为地远人众而又劳费了吗?”
众大臣几乎异口同声,都说:“陛下为民祈福,不怕栉风沐雨;圣上之心一定,已经上达于神明了!”
真宗说:“朕但希望万民能够因为祭祀祈福,而获得大吉大利,朕是不怕什么风雨劳顿的。”
真宗认为如果不去汾阴,确可成就帝王谦恭之德,但却违逆了万民心意。最后答应了这个事,史称“诏以来年春有事于汾阴”,下诏告知天下,明年春天,将在汾阴有活动。
西祀汾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