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123章完结

第123章完结

鱼目混珠是一种悖德行为,真宗反对这么做事。-看-书?屋^ !无\错/内/容^

但就政治本身之运作而言,王旦在理。“天书”本身就是造假。真宗已经造假在先,我王旦造假在后,又有何不可?且如此造假,还能在“游戏”中节约成本,令“游戏”流畅运作,难道不也是可以的吗?

真宗不同意。此事可以考见真宗在一本正经的姿态背后,事实上内心有着难言的巨大压力。“游戏”至此,必须扮演到底;所有“规则”,不得破坏。否则,一旦穿帮,被大宋士庶讥笑事小,被契丹士庶讥笑事大——那样,和议之后的和平就会处于不可测的危险之中。所以,真宗必须为此负起比王旦大得多的责任,一点一毫也不敢掉以轻心。王钦若、丁谓之所以得到真宗信任,主要就是因为他俩以贴心贴肺的知己感觉,将一生的荣辱押出去,在鼎力支持真宗造假,以此换取契丹的敬畏,试图令契丹不敢觊觎大宋,从此保持和议的长久。-6_吆~看?书?枉/ ~追`醉~新_章`节?

但是这事怎么办?玉匠们是完不成这个事了。真宗于是令中使去所有的玉匠中调查,看看有谁手快,可以争在十月之前完工。

不料这一调查,竟爆出一个陈年好消息。一个名叫赵荣的玉匠说:“太平兴国年间,也曾经要做东封大典。那时节,太宗令玉匠用美玉做牒册,一年多才完工。就藏在崇政殿的仓库中。”

急忙去翻查,果然找到了这批旧物,正好用!

真宗高兴地说:“这是先帝早有‘圣谟’,了不起的规划啊,这是垂赐给我这个渺小的君王来用啊!”

于是,将先帝旧物拿来出示给辅臣们看。这时王旦正好在中书值班,不在朝堂,真宗就让中使到宰相办公室去告知王旦。

负责圜台和石 建设的直史馆刘锴、内侍张承素等人,已经设计好了图纸,圜台上的石 是个重要礼器,刘锴等人带着图纸、模型来请真宗定夺。真宗知道后,起床,换了素净的袍子出来,认真审查,通过。\求-书¨帮+ `唔+错/内/容_

真宗闲时,也有细节考虑。泰山作为神山,是不能轻易伤动木石的。于是下一道诏令:如果升山有大石头难于逾越,就筑土填平,或转弯迂回而过;如果有大树挡道,就用财帛包裹树干,不要伤动。

当时孔子四十六世孙孔圣祐,作为圣人之后,东封大典,似应该参加,但他当时只有十几岁,朝廷赐同学究出身,不属于朝廷命官。于是,真宗就问王旦:“封祀之日,孔圣祐是否可以陪位参加?”王旦说:“孔圣祐只不过‘赐’了一个同学究出身,没有得到官员命服,按礼,难于班在大典序列。”真宗于是特别赏赐孔圣祐“服绿”,即可以穿上六品或七品官员的绿色朝服,跟随京官陪位参加东封大典。

根据各地报上来的不文明行为,真宗又下诏:京城寺院,禁止道俗光膀子、四仰八叉,不遵律法坐卧;僧尼们要谨饬修洁,不得破戒。

有个内侍名叫邓文庆,在监督泰山道场施工时,在制置使席上言辞轻率,不够庄重,皇上特意下诏:勒令停职。制置使,是朝廷临时派出的统管官员。

太常礼院大儒杜镐,在大典临近特别紧张的时刻,也许更加紧张,居然将九宫神位的祭玉位置搞错,也被真宗罚了一个月的俸禄。

又有一个御史中丞王嗣宗,当班时“失仪”,不够检点。他知道违背了真宗要求官员“谨饬”的规定,就来自首,承认错误。真宗责备了他,说:“纠察他人的御史宪官,应当懂得谨守礼法!”但他知道此人性格一向较为粗鲁,没有给他更多处罚。

殿中侍御史赵湘上书说:“过去在含芳园迎奉‘天书’的那天,街上曾布置黄土为驰道,用横木为栏杆,是为了担心有人践踏。但是群臣往来,前驱导引往往将栏杆去掉,在驰道上行马。每次遇到辂马大车,这些官员们也不听传呼,就在驰道上分路而过,这都不是人臣之礼。但现在驰道设计,如果完全依照古制,不许他人践履,恐怕京师人口繁多,车马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