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琼也坚持请求过河,他说:
“陛下若不幸北城,百姓如丧考妣!”陛下如果不到北城,老百姓会像死了父母一样悲痛。^衫+叶·屋\ ·已?发-布¨罪′辛*璋*劫*
这话说得粗俗,也算是“失礼”,所以随驾的签书枢密院事冯拯听后,在旁呵斥高琼。但高琼反而大怒,对冯拯说:“君以文章致位两府,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一诗咏退敌骑耶?”先生你因为写写文章得到中书、枢密两府的官做,现在敌人的铁骑充塞在京北澶渊,你还责备我高琼无礼,有能耐你写一首诗歌咏一番让敌骑退去?嘁!
说罢,高琼更不待冯拯搭话,也不问真宗意见,直接挥动卫士“进辇”,拉着辇车往前走。
到了两城相接的浮桥上,辇夫见大河横亘,真宗不语,不免心生疑惧,于是,停住辇车,等待真宗命令。
高琼见状,就用手中的铁挝敲击辇夫的后背,大声喝道:“干吗不赶紧走!现在已经到这里了,还犹豫什么!”这话不仅是说给辇夫们听的,也是说给皇上听的。
真宗很平静,要辇夫“进辇”。于是,真宗过河,到达澶渊北城。
还在浮桥上时,北城的南门楼就已经有士兵们欢呼起来。\欣*丸~夲_榊?颤~ ,蕪′错!内?容?
呼声一波一波传导到北城四面。
真宗进入北城后,不休息,按照寇准安排,直接登上北门楼,楼上张黄龙旗。城内城外,敌我几十万人都看到皇上来了,诸军在李继隆带领下,皆呼万岁,史称“声闻数十里”。当下宋师受到鼓舞,士气百倍提升起来,而契丹远远地看到大宋皇帝来了,知道后面的战事如果打起来,就是一场死仗,继萧挞凛死去之后,人人更加恐惧,史称“敌相视益怖骇”。
真宗在城楼上,遥观李继隆方圆数十里壮观的大阵,甚为叹赏。于是召见李继隆、石保吉、秦翰、张旻等人,慰劳一番。
第二天,真宗过吊桥,进入李继隆大营。李继隆部并不失序,兵士们严整肃立,很有古代周亚夫细柳营的风采。真宗很高兴,就在营中召集群臣与守将们宴饮,并赐给诸军酒食、缗钱。
“主和派”思路
且说曹利用来到德清城南契丹营寨,见到国主耶律隆绪和萧太后等人。他发现萧太后与宰相韩德让坐在一辆大车里,群臣与国主坐在另一辆大车里,礼容很是简略,对熟悉中原衣冠文明、男女有别习俗的曹利用来说,这种“礼”几乎近于“化外”。*天*禧!暁\税·蛧! _更/辛?嶵!全\用餐也很简单,就在大车的车辕上横放一块木板,上面就是“食器”。而曹利用、张皓等坐在车下,另外赠给食物。就这样,一边吃,一边讨论“和好”之事。前前后后说了一堆左右迂回的话头,各自的讨论底线都没有说,似乎一时不方便出口。因此并没有做出决定。耶律隆绪就提出,由契丹这边派出一位大使,与曹利用等一起返回去见真宗,直接谈。
于是契丹派出左飞龙使韩杞与曹利用一起南返,到澶渊来见真宗。
真宗得到消息,派知澶州何承矩安排在郊外接待,翰林学士赵安仁负责陪伴。一应接待仪式,都由赵安仁负责。
赵安仁是父子相承的“主和派”。他的父亲赵孚就曾在雍熙北伐之际向太宗进言,主张与契丹“和好”。
赵孚的说辞大致是:将士们屯戍边陲,与契丹开战,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战争中无数尸体暴露原野,岂是圣贤愿意看到的风景?所以,希望朝廷能与契丹通联协商,更期待太宗皇帝能“近鉴唐高祖之降礼,远法周古公之让地”,近代人物学习唐代高祖李渊礼让突厥之事,远古人物学习周人古公亶父避让戎狄之事。“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君子见几而作”。可以向契丹晓谕祸福之道,向他们宣示恩威,议定边疆,永息征战。“养民事天,济时利物,莫过于此”。
赵孚还认为:契丹虽然与中原嗜好不同,但是躲避危险、屈就安定,厌恶劳烦、喜欢安逸,都是一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