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65章完结

第65章完结

不料第二年又赶上饥荒,李允则又要先赈后奏,转运使认为这一次不能再同意了,李允则就请求用自己的全部家产作抵押,开仓,低价出售口粮;并从中招募饥民,身体好且愿意服役的,转隶军籍,得到乡兵万人。^b-i!x′i+a.6*6!6-.¨c,o+m!

这时候,正好湖南地区有一股“邵州蛮人”,不服从中央号令,转运使就想让这部分乡兵去清剿“蛮人”。李允则不同意,说:“现在这股蛮人虽然不服中央,但目前也没有侵扰活动,如果发此无名之师,是生出边患的苗头。况且新兵刚刚招募,还没有训练,他们正在饥饿状态,不适合出征。”于是上奏朝廷,不动用这批新兵。

在湖南期间,李允则还做了一件文化史上的大事,扩修岳麓书院,并上书请求从京师国子监调拨经书。于是真宗下诏,赐给岳麓书院诸经的“释文”“义疏”,还有《史记》《玉篇》《唐韵》等书。此后,四方学者到岳麓求学者渐渐多起来。·搜*嗖·小/说?王′ ·勉¢沸-悦/渎!岳麓书院创始于北宋开宝九年(976),那是太祖时代,潭州太守朱洞鼎力做成,但在李允则时则让书院有了长足进展的机会。真宗还在后来接见了岳麓书院的山长(院长),并亲自题写了“岳麓书院”四个大字匾额。

李允则在地方几年,深得民心,以至于当地士庶自发组织起来,到安抚使办公处,联名上书,称颂他的优秀。安抚使将此事汇报朝廷,真宗闻讯很高兴,说了一句话:“毕士安不谬知人矣!”

李允则应该属于大宋不多见的智者。这是一个觑破了人间各类“小九九”的人物,各色人物,在他眼中,几乎一眼看透。他可以调运敌我,从容布局,达成他想要的结果。

契丹的间谍

大宋与契丹后来达成“澶渊之盟”,双方和议,互相约定不在边境修筑新城,也即不再做战备准备,以免误判,发生战争。李允则当时奉命守卫边境城市雄州(今属河北),此地原有一座瓮城,贴着大城悬在城外。*兰,兰·闻·血! ?追,蕞,薪?蟑,洁_李允则认为战事难测,虽然有和议,但并不能就此高枕无忧,一旦战争来临,这个瓮城作用不大。因此就想将它与大城合为一体。

他先在瓮城外面建了一座东岳祠,拿出百两黄金来做成供奉的器物,大张旗鼓开始宣扬灵异事迹,当地居民也开始争献金银器物。此地做热后,李允则秘密地将器物搬走,对外宣称“北面来了盗匪”,于是开始在城北“抓捕”盗匪,并开始堂而皇之地修筑城墙,声言防盗,保护东岳祠。

关闭城门后,挖掘城壕,在瓮城和大城之间修筑月堤,使其连为一体,并将瓮城里的居民也大多迁往大城。雄州,从此更为雄壮。契丹也没有找到借口。

雄州之北,过去有很多陷马坑,相当于热兵器时代的地雷阵,和平年代,这些东西反而对自家不利。城上则原有不少敌楼,可以瞭望十里开外的敌情。

李允则道:“都是和平年代了,还要这些有什么用!”下令填平陷马坑,上面种植蔬菜,开挖沟渠,广植树木和灌木。而且在辖区内,所有空隙的地方,都种上榆树。从此,雄州以北,成为天然的步兵战场,不再有利于骑兵驰骋。敌楼也全部拆毁,但却在辖境修建了比敌楼要高耸的佛塔,人们可以登高望远,一眼可以看到三十里开外。

“澶渊之盟”后,真宗下令不得诛杀契丹间谍,但李允则痛恨当初契丹人抓住宋人间谍,用“射鬼箭”办法,残酷处死的事情,就变通办法,借刀杀人。

有一次,上元节,有伶官表演,探子来报,说契丹那面有高官首领要偷偷进城看戏。李允则亲自出马,带领干吏躲在郊外观察,果然看到有穿紫色衣服的人进城了,李允则知道这就是契丹的高官兼细作,就跟着他们偷偷到了旅馆,住下后,派出女奴去服侍紫衣人,让他喝醉,还把他骑来的骡子放在官衙的廊下。不说话,让他回去了。但他在雄州的“好待遇”得到了回报:原来这是契丹的一位统军将军,随后被更高级别的契丹将军怀疑,杀掉了。

探子又报,说契丹有要员秘密派人到京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