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强盛、成熟的北境之敌,以至于无法小觑、无法臣服、无法震慑、无法怀柔、无法颠覆、无法置之不理、无法战而胜之,总而言之,无可奈何。庆幸的是,契丹对道义治天下的大宋,也同样无法小觑、无法臣服、无法震慑、无法怀柔、无法颠覆、无法置之不理、无法战而胜之,总而言之,无可奈何。
大宋与契丹,谁也没有办法消灭谁。
这就是“澶渊之盟”地缘政治与军事政治方向的基本态势。
毕士安不屑“斗法”
“澶渊之盟”与寇准关系甚大。前已说过,寇准之所以在“澶渊之盟”前出任辅相,与李沆病逝和毕士安的推荐关系甚大。
太宗雍熙年间,诸王出阁,也即皇子们开始接受藩封,需要慎重地遴选有资格教育他们成长的老师。李沆做了三子赵恒也即宋真宗的老师,毕士安就做了四子赵元份的老师。
太宗对诸王老师说:“诸子生长宫庭,未闲外事,年渐成人,必资良士赞导,使日闻忠孝之道,卿等勉之。”诸位王子生在宫廷之中,对外面的事不懂;现在渐渐长成,一定要给他们找个贤良之士去辅佐、引导,要让他们每天都能听到忠孝之道!爱卿要在这个方向上努力啊!
所选老师皆大宋才德兼备的一时俊杰。太宗淳化年间,毕士安被召为翰林学士,当时大臣推荐的人选中还有张洎。这位张洎来自南唐,是李煜时代一等一的大才子,宋太宗事实上也欣赏他,曾夸赞他为“江东人士之冠”。但他因为来自大宋过去的敌国,所以不免战战兢兢,议论国事常常迎合太宗的意旨,太宗察觉后,就给他降了职。他投诚大宋后,常常去找故主李煜要钱,事实上带有勒索的性质,甚至还曾琢磨着怎么扳倒寇准。所以史称张洎其人虽然文辞通达,有名于当世,但“性情险诐,好攻人短,颇为世人不齿”。太宗熟知此人,所以在张洎、毕士安二选一的时候,太宗说:“张洎与毕士安比较,词艺、阅历都不差,但操守、德行远在下了。”所以太宗还是选用了毕士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