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沆很恭敬地说:“我多次请辞,无奈朝廷不准,所以不敢走。+狐*恋*文!茓- +首~发?”
当朝国务总理,与白丁书生在开封街头对话,始终和颜悦色。
但他厌恶“非谗即佞”之辈,有些谗佞者,到了他这里都会遭遇倾覆。
有一个秘书监的笔杆子名叫胡旦,因为犯错遭遇贬谪,很久没有被朝廷召回。他曾与李沆一起在政事堂做过大秘,也即知制诰。后来李沆做了参知政事,胡旦就以旧交的身份给李沆写信祝贺,信中贺词之外,将此前出任参知政事的四个人挨个糟践一遍,信中只有李沆一个人好。
李沆看过之后“愀然不乐”,很不欣赏胡旦这种说法,所以一直到他后来做到宰辅,终身没有起用胡旦。
“无为而治”,需要重申:是儒家的理念,而且是儒家最早完整提出的国家治理理念。寻常认为这个思想来源于道家,是不确的。“无为而治”四个汉字,就出现在《论语》中。/x^g_g~k.s~.~c¢o′m?我书《论语鼓吹》对此有详解,有兴趣的读者朋友可以去翻阅、批评。但“清静无为”思想是道家的。这个公案也证明,儒家与道家,确有“合流”之处。世界上的思想往往相通,并不稀奇,稀奇的是,不仅儒家、道家,很多时刻,连释家(佛学)一起,在传统中国政治活动中,同时成为政治家的思想资源。
李沆有儒学修养,也有道家修养,他同时还对佛典有研究。
他在京师封丘门内建房,庭院也不宏敞,勉强能够供一匹马回旋而已。有人认为房屋太小,应该扩建,他说:“这房子作为一个宰相之家,确实小了点,但比其他官员们,已经算是很宽敞的了。”不动。
后来他的兄弟李维跟他说这个事,要他扩大房产。李沆对他说:“身食厚禄,时有横赐,计囊装亦可以治第,但念内典以此世界为缺陷,安得圆满如意,自求称足?今市新宅,须一年缮完,人生朝暮不可保,又岂能久居?巢林一枝,聊自足耳,安事丰屋哉?”他说每年有不少俸禄,还有大批的朝廷赏赐,算一算家资,如果要造一所大宅子,没有问题。-优*品~暁?说^徃′ ·埂,辛^最!快¨但是想想佛法中常有“缺陷世界”的说法,哪里能够得到事事圆满如意,所求都能满足?现在这所宅子,要是豪华装修,大约需要一年时间。人生短暂,何时离开这个世界谁也不能打保票,又岂能永久居住呢?庄子有言:那鹪鹩小鸟在深林中安巢,不过占用一个枝条。现在我有此房,聊以安身罢了,哪里用得到豪门大宅呢!
李沆的定力、不动心、清静无为,以及主张无为而治的姿态,历史上得到有识之士的赞赏。史论家吕中认为,李沆的存在构成一种大宋君子姿态,他与王旦一样,先后做国家宰辅,抑制了浮薄奢华而崇尚了质朴简易;奖励了恬静退让而贬黜了奔走躁竞。这样,在他们身后,同列中就有了向敏中的清廉谨慎,政府中就有了王曾的深沉厚重,御史台就有了鲁宗道的质朴耿直,这些人互相推演,养成了北宋浑厚朴实的风尚,一直到仁宗一朝还在享用这份政治与伦理遗产。虽然就士大夫之议论、御史台之风尚、理学家之思想、科举考之文采,整体来看,李沆、王旦时代,不如范仲淹、欧阳修时代那么灿烂可观,但朝廷纪纲法度,都有条不紊,兵不骄狂、财不匮乏、官不冗杂、士不浮薄,以此来比,大宋最好的仁宗庆历一朝,也有不及之处。
所以王夫之认为:李沆当国,其成就远远超过了大唐名相姚崇、陆贽,也超过了大宋名相司马光。李沆做宰辅期间,不仅梅询之类人物“屏息”而不能有大动作,王钦若这样的奸相在皇上身边也不敢兜售他的奸谋;而张齐贤、寇准这样伉直的名相,也能够消减他们的激烈程度。这样,就很有效地保护了“国家之元气”。所以王夫之称他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李沆有一个被记录的远见,得到史官的赞叹。
与李沆同朝的王旦,也是大宋历史上少数够得上“大臣”评价的一位名相。李沆任宰相时,王旦为参知政事,也即副宰相。当时国家正在为西夏的侵扰筹划办法,有许多细节需要处理。这两人在中书政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