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宗践祚后,李沆升官,做到宰辅级别。,纨?本\鰰/戦! `醉?芯-璋?踕-更,新_快′契丹来犯,御驾亲征,真宗就要李沆做京师留守。留守,相当于“监国”,在过去传统中,都是由太子来充任。现在由李沆来做,可见君臣一体的那种信任和托付。而李沆也确实不负所托,皇帝不在京师,李沆不杀一人,而将偌大一个京师治理得井井有条,不见任何动乱迹象,史称“京城肃然”。
真宗曾向李沆询问治国方略,李沆说:
“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最重要的是不能重用那些浮华浅薄和好大喜功的人。
真宗问他,当朝,谁是“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李沆一向不愿意言人之非,但是事关国家命运,于是不客气,提到了三个人:梅询、曾致尧、李夷庚。真宗认为他说得对,因此,一直到晚年,都没有重用这三个人。
事实上,按这三人的表现,当时也并没有大恶。但这就是“识人”的本领。当然,三人后来也没有大恶,李沆一番话,等于“断送”了三人的更好前程。
梅询,曾做进士考官,得到真宗召见,君臣有过尽兴的谈论,真宗也很欣赏他。,求*书.帮_ /已!发?布.最?欣·璋-结·当时西夏袭扰中原,梅询也有方略,他的意见是:将西夏与大宋之间的朔方一地授予第三方势力吐蕃。主要是想要吐蕃人从后方来牵制西夏,所谓“蛮夷攻蛮夷”。这个战略思想也是汉代以来“以夷攻夷”的思路。
真宗开始觉得这个意见不错,就问谁可以去做吐蕃人的工作?
梅询又自荐,愿意做这个事。真宗觉得此事危险,不想让他去,梅询就慷慨激昂道:“苟活灵州而罢西兵,何惜一梅询!”如果能够盘活灵州这盘大棋,何必可惜我梅询一条性命!真宗还是没有派他去,而是另选一人前往西北,但是还没有成行,灵州已经被西夏攻占,此事不了了之。
梅询的这个西北国防韬略,与李沆不同。
当初真宗问诸臣灵州问题时,李沆主张放弃。他认为只要李继迁这个西夏首领在,灵州孤悬绝域,与中原相距遥远,必定会失守。所以,不如将灵州城中士庶迁往内地,留下一座空城给李继迁。如此,省得劳师远征,靡费粮饷,而西北之民就可以得到休息了。
李沆这个意见固然过于怯懦,但也是实实在在看到了固守灵州的“时势”未到。^衫+叶·屋\ ·已?发-布¨罪′辛*璋*劫*而后来的灵州失守,也印证了李沆的判断具有天才的前瞻性。而梅询的意见,未必不可取,但在以“偃武修文”“清静无为”为政治哲学的李沆看来,就属于“好大喜功”,是有可能将国家推向“穷兵黩武”之路的危险萌蘖。而“以夷制夷”,历史上看,也往往成本过高,存在着“引狼入室”的可能性。唐太宗曾以薛延陀部落制裁突厥部落,但后来薛延陀部落与大唐也开始兵戎相见;唐肃宗时,曾以回纥部落牵制胡人安禄山,但后来回纥部落几乎血洗了东都洛阳;这都是最近的案例。所以,李沆对激情四射的梅询并不欣赏。当他向真宗讲述“不用浮薄新进喜事之人,此最为先”时,真宗应该是明白了人与人格局的不同。
梅询虽然没有得到大用,但他还是做到了龙图阁待制、翰林院侍读学士,而他的门生、部属,很多人都做到了宰相或副宰相。史称梅询为人“严毅修洁,材辩敏明”,严格,沉毅,有修养,廉洁自好,是富有洞察力、能言善辩的人才。他在翰林院工作,常要起草文书,有一次才思忽然困住,苦思而不得成文,就带着笔到汴梁大街上散步构思。看到一个老兵偎在墙根晒太阳,伸伸腿、抻抻筋的,很舒服。他不禁羡慕这个老兵,叫一声“畅哉”,适意呀!然后问这老兵:“你认识字吗?”老兵说不认识。梅询不禁羡慕道:“那就更快活了!”
此人也有雅趣。他喜欢焚两炉香,然后用公服罩住,香烟灌满宽大的两袖,他就提着这两袖香上班。就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