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娃

繁体版 简体版
看书娃 >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 > 第4章完结

第4章完结

但郭贽不愿意去做大名府知州。^微\趣\小^说~ _首^发-

任命后第二天,郭贽请求与真宗对话,史称“请对”。见面后,郭贽恳切地提出辞呈。真宗不同意,回答他就一句话:“大名是魏博重地,卿应该赶紧去上任。”

郭贽不得已,退下。

真宗召来辅臣问:“郭贽不想上任,愿意留在朝廷,这事可以吗?”

辅臣回答:“近例也有这事。大臣不愿外放,可以留下。”

真宗回应道:“朕初嗣位,命贽治大籓而不行,则何以使人!”朕刚刚践祚,命令郭贽去治理大的藩镇,但他不愿意去。如此,以后如何调遣他人!

最后,没有答应郭贽的请求,还是派遣他到大名府上任去了。

有宋一代,帝王外放大臣,大臣往往“拒命”,帝王往往“优容”,一般不治罪,愿不愿意到地方,可以协商。但这一次,“和气”的真宗坚持任命不变,此事得到后来史论的赞誉,仁宗朝的大臣吕夷简就评价真宗此举为“英断”,将此事与当年太祖贬黜中书舍人赵逢一事相提并论。!l^a/o′k.a.n·s/h*u+.`c+o!m_赵逢乃是前朝老臣,太祖征伐泽、潞(均在今山西中部)李筠时,他跟太祖从行。但他害怕战事之险,畏避山路之艰,假称坠马伤脚,留在内地。太祖于是将他由朝廷命官贬为地方小官。政治家自有责任伦理,令必行,禁必止。在文明邦国共同体之间,上级调遣下级,下级理应服从。唐末以来迄于五代乱世,“权反在下”,上级纵容下级,下级抗命上级,成为反复出现的军政现象。真宗上任伊始,在国家秩序问题上,有惩前毖后之诉求。调派郭贽守边,令出不变,事情虽小,立意却深。

庆幸的是,契丹那边暂时没有大的动作。

这一年,真宗赵恒正值而立,三十岁。

“孟士”李应机

真宗赵恒还在做太子时,曾以寿王身份担任开封府尹。有罪犯逃入附近小县咸平,知县是李应机。赵恒派出散从小吏带着他的手帖(相当于后世的介绍信)去抓捕。在咸平县大堂上,散从们仗恃着来自王府的身份,没有把小小的知县看在眼里,有了喧哗失礼的举动。·3*4_k,a*n′s¨h+u!.¢c\o~m_

李应机发怒:“你们所服侍的是寿王,我所服侍的是寿王的父亲。服侍父亲的人,可以鞭打服侍儿子的人。”

于是给这几个散从小吏每人二十杖,算作用了刑。

散从们回到王府,向赵恒哭诉此事。赵恒不回答他们,只是默默地记住了“李应机”的名字。

等到赵恒登基,还没有改元,川中有乱象,就提拔李应机为益州(今四川成都)通判,并召他到殿中说:“朕正在以西蜀之事发愁,所以任命你来做这个官,但这个官职还不是你将来能做到的大任。你权且去,地方有什么重要事情,可以用‘密疏’传给朕看。”

所谓“密疏”,就是写给皇上的密信,传递中要封裹,他人不得偷看。

李应机到益州后,有一位“走马”要回京奏事,益州知州来为他饯行,刚刚做了通判的李应机,应该算益州的二把手或三把手,按礼应该陪一把手知州出席宴会,但他却称病不来。“走马”认为李应机不给他面子,心中不免怀恨。

所谓“走马”,乃是“诸路经略安抚总管司走马承受并体量公事”的简称,一般称为“走马承受”,为宋代职官名称,职责是类似监司的路一级(省一级)监察官,主要是监督诸路武职官员,每年要向皇上汇报一次地方政情军情,遇到紧急情况,可以随时汇报。后来又规定,可以“风闻奏事”,也即听到什么风声,即使没有证据,也可以汇报。这是大宋帝国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势力预防性质的制度性制约,对于沟通地方与朝廷的联系,具有隐秘的效果。这一职务后来又改为“廉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