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必死的胡惟庸
其实,现在的朱元璋和历史上的朱元璋此刻已经完全可以看成是两个人了,而究其原因便是周远的出现。!x^d+d/s_h.u¨.`c+o~m,
有周远在,朱元璋心中便有底气,心里不着急,同时还能通过周远对未来的评述,不断的改善自身,造福大明。
但是历史上的朱元璋,却没有那么好运,本质上还是农户子弟出身的朱元璋,做起事情来十分容易偏激,因为他知道,玩官场上那些花花肠子,他必然是玩不过那群文官大臣的,所以他能做的无非也就是一个杀字。
所以,现在心态平和,有着周远给底气,靠着报纸掌握舆论大权将这群文官压得死死的朱元璋,是真的猜不到历史上的自己究竟在想什么。
而好在周远给出了答案道:“洪武四年,时任中书左丞相的李善长因病辞官,汪广洋晋位为右丞相,胡惟庸继汪广洋为中书左丞,这其实便是胡惟庸和朱元璋矛盾的根源!”
朱元璋微微一挑眉,心中有种直觉,或许周远今日之言,真是直指朱元璋内心深处自己都不知道的想法。^b-i!x′i+a.6*6!6-.¨c,o+m!
果不其然,周远下一句话就惊呆了朱元璋道:“明初几任宰相,李善长老谋深算,又是开国老臣,深知朱元璋性格,所以在行使相权时更多是听出朱元璋意见,徐达曾短暂任过右相,只不过徐达的右相不过是虚职,从来没有行使过相权。”
“而汪广洋是个干实事的人,从未想过争权夺利,只是本分的完成朱元璋交代的工作,唯有胡惟庸不同,此人贪权恋权,将整个中书省的权利牢牢把在手中。”
听到这里,朱元璋突然就释然了,因为胡惟庸还真就是这种人,现在胡惟庸还不是宰相呢,就已经数次挑战他皇帝的劝慰,那他若是真当了宰相,那会干什么自然就不用多说了!
而周远继续说道:“是的,胡惟庸案的本质是朱元璋的皇权与中书省的相权的斗争,朱元璋虽然早就对胡惟庸不满了,但若是没有一个好的理由,也确实不好对胡惟庸动手,毕竟历史上那么多雄才大略的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不都要一辈子忍受相权吗!”
“相权自古就是伴随皇权而生的,秦始皇为了对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邦,以“三公九卿制”分割相国的权力,将其一分为三。_l!o*v!e*y!u?e¨d?u.._n!e.t¨”
“到汉武帝时期,受制于三公多被势力庞大的外戚家族掌握,再度对丞相职权进行分割,西汉逐渐发展出尚书台这样一个机构,来行使宰相之权。”
“此后的一千多年,历朝历代基本遵循这一思路,以一群人来分配曾经一个人的权力,到隋唐时期逐渐演化成三省六部制,以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行使宰相之权,同时三品以上的优秀官员,被授予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平章事等职权,位同宰相,也就是把丞相一人的权力,分割为一群宰相。”
“这种相权的不断分割,到宋朝因为文官地位的空前提升,逐渐减弱了,宰相的职权被大幅度回收到了中书省,元朝参战中央朝廷的中书省配置,在宋朝路的基础上,于地方设置行中书省。”
“元继承宋制,明继承元制,所以原本被削弱过的相权,因中书省的存在,再一次膨胀了起来,所以朱元璋曾经数次削弱中书省,比如从授予徐达中书省丞相之职就能看出来,徐达常年在位征战,不过的挂名罢了,无丞相之实,自然无丞相之权。”
周远的话,又是让朱元璋眼前一亮,他不是完全的政治白痴,实际上真正的政治白痴压根都不胡想到和胡惟庸争权,很有可能不知不觉间就被胡惟庸把持了朝政。
只不过朱元璋的很多政治操作,完全处于本能的直觉,有很多操作,他下意识的就去做,却不知道为何要这么做,这么做有什么深意,有什么好处。
而此时周远一点出来,朱元璋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他任命徐达为右相,是为了削弱中书省的权利。
“前几任丞相并未完全把持中书省,所欲与朱元璋保持了一个极好的默契,但是胡惟庸权力欲望很强,在中书省多年,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残害浙东文官势力,惹得天怒人怨的。”
“其实这个时候,朱元璋虽然无法对抗相权,但是毕竟是皇帝,废掉胡惟庸再换一个丞相还是可以的,但恰恰因为胡惟庸在朝廷上惹了太多人,让朱元璋看到了机会!”
朱元璋心头猛地一跳,顺着周远的话,他似乎猜到了什么,而果不其然周远继续说道:“朱元璋就